《傷寒審證表》~ 汗下宜忌
汗下宜忌
1. 汗下宜忌
可汗
脈浮大者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可吐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脈微澀,吐之,利即止。宿食在上脘,當吐之。
可下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宜大承氣湯;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病人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瘥後,至其年月復發者,以病不盡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可汗
脈象浮大,應當發汗治療,醫生卻反而用下瀉的方法,這是極大的錯誤,犯了醫學的大忌。
可吐
病人手腳冰冷、脈象忽而緊結,感受外邪在胸部,胸腔內部下滿而感到煩躁,想吃東西卻吃不下,這是病症在胸腔內,應當催吐;如果病人胸上部位積聚著實邪,胸部鬱悶疼痛,吃不下東西,想要人按壓卻反而有唾液,每日大便十幾次,脈象反而遲緩,寸口脈微澀,應當催吐,腹瀉就會停止。如果食物積滯在上脘,也應當催吐。
可下
下瀉不止,三部脈象皆平,按壓心下硬實者,應當急下瀉,宜用大承氣湯;脈象雙弦而遲緩者,必然心下硬實;脈象洪大而緊實者,是陽中有陰,也可下瀉,宜用大承氣湯;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也微澀,說明有宿食積滯,應當下瀉,宜用大承氣湯;下瀉不止且不想吃東西,是因有宿食積滯,應當下瀉,宜用大承氣湯;下瀉不止但脈象反滑,說明體內有邪氣需要排出,下瀉後就會痊癒,宜用大承氣湯;下瀉不止,脈象遲緩而滑利,說明內實,腹瀉尚未停止,應當下瀉,宜用大承氣湯;傷寒後脈象沉沉,說明內實,應當下瀉解表,宜用大柴胡湯;病人腹中脹滿疼痛,說明內實,應當下瀉,宜用大承氣湯;下瀉痊癒後,過了若干月又復發,說明病根未除,應當下瀉,宜用大承氣湯。
不可汗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營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營緊,胃中冷,微嘔,心內煩,醫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雜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因時罷,慄慄而戰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能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諸脈得數動,微弱者,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厥脈緊,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動氣在左,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動氣在右,發汗即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動氣在上,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動氣在下,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暈惡寒,食則反吐;咽中閉塞,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逆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淋家發汗則便血;瘡家雖身疼痛,不可汗,汗出則痙;咽喉乾燥,不可汗;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汗,汗則四肢厥冷;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飢煩,雜時而發
白話文:
不可汗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脈象濡弱,若在關脈,則濡脈反在巔頂,微脈反在上焦,澀脈反在下焦。若脈象微弱,則陽氣不足,若脈象澀滯,則血虛。陽氣虛弱則容易中風,發汗後反而躁煩不安。血虛則容易厥逆寒厥,陽氣虛弱,發汗後會躁動不安,難以入睡。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脈象濡弱,若在關脈,則濡脈反在巔頂,弦脈反在上焦,微脈反在下焦。弦脈屬陽氣運作,微脈屬陰寒。上焦實,下焦虛,病人渴望溫暖。微弦脈象為虛弱之象,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寒顫不止,無法恢復。
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營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營緊,胃中冷,微嘔,心內煩,醫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裡俱虛竭,雜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因時罷,慄慄而戰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能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脈象濡而緊,濡脈表示衛氣虛弱,緊脈表示營氣寒滯。陽氣虛弱,衛氣受風,病人發熱卻怕冷,營氣緊縮,胃寒,微微作嘔,心中煩躁不安。醫生認為病人有熱邪,用解表發汗的方法,卻導致陽氣耗損,虛煩躁動,心下苦悶痞塞,身體虛弱,頭暈目眩,外感熱邪滯留皮膚,心中憂鬱不安,睡不著覺。病人不知胃氣冷而緊,寒邪停留在關元部位,醫術無用武之地。用冷水澆灌病人全身,熱邪隨著時間過去而消失,病人寒顫不止,加重被子覆蓋,發汗後頭頂冒汗,身體顫抖,小便困難。寒邪因水而加重,食物無法消化,嘔吐腹瀉,昏昏沉沉,四肢逆冷,身體冰冷,心中煩躁,若要從後補救,已經無濟於事。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
脈象數而微弱,發汗後會導致大便不通,腹部乾澀,胃燥煩躁。
厥脈緊,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
厥脈緊縮,發汗後會導致聲音嘶啞,喉嚨乾澀,舌頭萎縮。
動氣在左,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動氣在左,發汗後會頭暈,汗出不止,筋脈跳動,肌肉抽搐。
動氣在右,發汗即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在右,發汗後會鼻出血口渴,心苦煩躁,喝水就吐。
動氣在上,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動氣在上,發汗後氣血上衝,停滯於心胸。
動氣在下,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暈惡寒,食則反吐;
動氣在下,發汗後汗出無效,心中煩躁不安,骨節疼痛,頭暈目眩,怕冷,吃東西就吐。
咽中閉塞,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逆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
咽喉閉塞,發汗後會吐血,氣息衰竭,四肢冰冷,想要蜷縮著身體,不能自行保暖。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鼻出血的病人不可發汗,發汗後會導致額頭凹陷,脈象急促,眼睛直視不能轉動,睡不著覺。
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
失血過多的病人發汗後會寒顫不止。
淋家發汗則便血;
淋病患者發汗後會出現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汗,汗出則痙;
長瘡的人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發汗,發汗後會導致抽搐。
咽喉乾燥,不可汗;
咽喉乾燥的病人不可發汗。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汗,汗則四肢厥冷;
咳嗽而且小便不利的病人,尤其小便失禁者,不可發汗,發汗後會導致四肢冰冷。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飢煩,雜時而發
咳嗽嚴重,咳聲急促,吐出唾液,咽喉乾燥,小便不利,心中飢餓煩躁,發病時間不固定。
總而言之,以上内容強調了发汗的禁忌,针对不同病症,不可盲目发汗,避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