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誠

《傷寒審證表》~ 太陰

回本書目錄

太陰

1. 太陰

臟病連經;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太陰經病桂枝症)。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四逆桂枝症)。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芍藥症)。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主之(桂枝大黃症)。

臟病;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發熱頭痛,脈反沉不瘥,身體疼痛,當溫其里,宜四逆湯(四逆症)。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下利清穀症)。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四逆症)。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症)。

白話文:

內臟疾病會連帶影響經絡。太陰病脈搏浮起的,可以發汗,適合服用桂枝。如果腹瀉、腹脹、身體疼痛,要先溫暖內里,再攻其表。溫暖內里宜用四逆湯,攻表宜用桂枝湯。本太陽病如果治療不當,反而使用了瀉下藥,導致腹滿疼痛的,屬於太陰病,適合用桂枝芍藥湯。如果腹痛劇烈,可以用桂枝加 大黃來治療。

太陰病的症狀包括腹脹、嘔吐、食不下、腹瀉頻繁,並且腹痛。如果使用瀉下藥,會導致胸部以下結硬、發熱、頭痛、脈象沉而無力、身體疼痛,需要溫暖內里,適合服用四逆湯。如果腹瀉清稀,不可攻其表,出汗會加重腹脹。腹瀉不口渴,屬於太陰病,內臟寒涼,需要溫暖內里。傷寒有胸中發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的,適合服用黃連湯。

太陰為病,脈弱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胃氣弱易動故也(芍藥大黃症)。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也(暴煩下利症)。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茵陳蒿症)。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症)。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症)。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不可下,當於寒濕中求之(寒濕發黃症)。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中風欲愈)。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白話文:

如果病患屬於太陰病,脈搏會很弱且連續,還會腹瀉。如果要使用大黃和芍藥治療,應該減少劑量,因為太陰病的胃氣虛弱,容易被藥物刺激。

傷寒患者脈搏浮而緩,手腳自溫,就屬於太陰病。太陰病的症狀是身體發黃,如果患者小便自利,就不會發黃。病程到了七八天,即使出現暴躁煩悶和腹瀉,每天十幾次,也會自行停止,因為脾臟實,需要排出腐敗之物。

傷寒病程到了七八天,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順,肚子微脹,屬於茵陳蒿證。

傷寒患者體內瘀熱,身體一定會發黃,屬於麻黃、連翹、赤小豆證。傷寒患者身體發黃並發熱,屬於梔子、柏皮證。傷寒患者出汗後,身體和眼睛發黃,是因為寒濕停留在體內,不能排除。不可使用瀉下藥物,應該從寒濕中尋找治療方法。

太陰中風,四肢痠痛,陽氣微弱,陰氣卻很盛,且持續時間較長,表示疾病將要痊癒。太陰病快要痊癒的時候,會在晚上亥時到丑時之間好轉。

方藥

四逆湯

甘草 乾薑 附子

黃連湯

黃連 半夏 人參 甘草 大棗 乾薑 桂枝

桂枝芍藥湯

桂枝 甘草 大棗 生薑 芍藥 於桂枝湯內加芍藥三兩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 甘草 大棗 生薑 芍藥 大黃

白話文:

方藥

四逆湯

甘草、乾薑、附子

黃連湯

黃連、半夏、人參、甘草、大棗、乾薑、桂枝

桂枝芍藥湯

桂枝、甘草、大棗、生薑、芍藥,於桂枝湯內加芍藥三兩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甘草、大棗、生薑、芍藥、大黃

茵陳蒿湯

茵陳蒿 梔子 大黃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 杏仁 生薑 生梓白皮 連翹 甘草 大棗 赤小豆

梔子柏皮湯

梔子 甘草 黃柏皮

白話文:

茵陳蒿湯由茵陳蒿、梔子、大黃組成。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由麻黃、杏仁、生薑、生梓白皮、連翹、甘草、大棗、赤小豆組成。梔子柏皮湯由梔子、甘草、黃柏皮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