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脈主病詩

清代醫家沈金鰲所著的《諸脈主病詩》,是一部在中醫脈診學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它承襲了前人對脈象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明代李時珍的《瀕湖脈訣》,並在此基礎上,以更為系統化和詩歌化的方式,闡述了各種脈象所反映的主要病證。這部書不僅是沈金鰲本人脈學研究的結晶,也是後世學習脈診的重要參考資料,其獨特的詩歌體裁,極大地方便了醫者對複雜脈理的記憶與掌握。

撰述背景與旨趣

沈金鰲(西元1717-1776年),清朝著名醫家,他在醫學領域造詣深厚,對診法尤為重視。他意識到,雖然前人如李時珍的《瀕湖脈訣》已對脈象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並配有歌辭以便記憶,但沈金鰲認為《瀕湖脈訣》的歌辭僅是「言其梗概」,對於脈象與疾病之間的細緻對應關係,尚嫌不夠詳盡。他自己在撰寫《脈象統類》一書時,雖然對各脈所主之病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但認為其內容「瑣碎無文義相貫,難於記識」。

基於這樣的考量,沈金鰲效法《瀕湖脈訣》的體例,創作了《諸脈主病詩》。他的目的非常明確:通過押韻上口的七言詩形式,將他在《脈象統類》中詳細闡述的脈象與疾病對應關係,濃縮提煉出來,使之更具文義連貫性,易於讀者吟誦記憶。他期望讀者在閱讀《諸脈主病詩》後,再對照他的《脈象統類》進行覆核驗證,就能夠對「某脈主某病,某病合某脈」的關係有更為清晰、透徹的理解,達到「益洞然於中」的效果。因此,《諸脈主病詩》可以視為沈金鰲脈學理論的精要提綱,是其更為宏大著作《脈象統類》的輔助學習工具。

內容結構與特色

《諸脈主病詩》的核心內容是圍繞中醫的脈診系統展開,將不同的脈象與其常見的主病聯繫起來。雖然提供的文本僅包含部分內容,但從其結構可以看出全書的編排邏輯。

  1. 基礎理論鋪墊: 在正式介紹脈象主病之前,文本首先列出了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等)及其相應臟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如肺主皮毛、司呼吸、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胃主受納腐熟、通降等)。這部分雖然簡略,但為後續脈診與病機的理解奠定了基礎,因為脈象的變化是臟腑功能狀態和氣血運行狀況的反映。

  2. 臟腑表裡關係與病證: 緊接著,文本闡述了幾對重要的臟腑表裡關係(肺與大腸、脾與胃、心與小腸、肝與膽、腎與膀胱),並簡要列舉了這些臟腑功能失常時可能出現的一些典型病證。例如,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虛弱可能導致皮膚乾燥,大腸功能失常則可能導致大便乾結。這部分內容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框架,脈診所得的信息正是在這個框架下進行分析和判斷的。雖然提供的脈病詩歌部分主要集中在寸、關、尺所反映的臟腑病變,但理解臟腑之間的內在聯繫,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脈象所提示的病機。

  3. 核心部分:諸脈主病詩歌: 這是本書的主體。沈金鰲選擇了中醫脈診中常見且重要的脈象進行闡述。從提供的文本來看,涵蓋了浮脈、沉脈、遲脈及其各自的兼脈和亞型。全書提及共論述了「二十七脈」,這是中醫對脈象進行分類和歸納的經典數量(通常以李時珍的二十七脈為準)。

    • 脈象描述(其象): 每一種主要脈象及其亞型,都首先給出了其在指下的具體感覺或形態描述。例如,浮脈是「輕手乃得,重手不見」,沉脈是「輕手不得,重手乃得」,弦脈是「端直如箏弦」,芤脈是「按之中空兩邊實」。這些精煉的描述是辨識脈象的關鍵。

    • 總言主病(此首總言...病): 在介紹了某一大類脈象(如浮脈、沉脈、遲脈)或其重要亞型(如洪脈、虛脈、實脈、伏脈、微脈、弱脈)後,通常會有一首七言詩,概括性地說明這種脈象在病理上的主要意義。例如,「浮脈為陽表病真」,「沉潛脈主陰經病」,「遲司臟病或多痰」,「實脈為陽火鬱成」,「虛損疲煩汗自多」。這提供了對脈象整體病機趨向的初步判斷。

    • 分部主病(分言左右手...病,或統言左右手...病): 這是詩歌最為詳盡和實用的部分。沈金鰲按照寸、關、尺三個部位,以及左手和右手,細緻地列舉了特定脈象在特定部位出現時,可能指示的具體病證。寸、關、尺傳統上與身體的上、中、下部及相應臟腑對應:左寸候心、小腸,右寸候肺、大腸;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左尺候腎、膀胱,右尺候腎、大小腸、下焦。詩歌通過具體症狀或病名來描述,例如:

      • 浮脈在寸部(左寸)可能主「頭疼眩熱因風」、「風痰」,右寸主「咳攻」(肺感風邪)。
      • 沉脈在寸部(右寸)可能主「痰鬱」,左寸主「飲停胸」。關部主「中寒痛不通」。
      • 弦脈在左關可能主「脅疼兼痃癖」(肝氣不舒或肝血瘀滯),右關主「胃冷腹心疼」(脾胃虛寒或宿食)。
      • 芤脈在左寸主「吐衄兼心血」(心血虛或出血),右寸主「積血在於胸」(胸部瘀血)。
      • 實脈在寸部主「心與面熱兼風」、「痰嗽中煩氣積胸」,關部主「肝火」(左)、「脾虛」(右)。
      • 虛脈在寸部主「怔忡驚悸」(心血虛),關部主「腹脹」(食不化)、尺部主「痹痿」(精血損傷)。
      • 濡脈(軟脈)總言「亡血陰虛」,在左寸主「心虛還短氣」,在左關主「精神離散」,在右寸主「憎寒烘熱氣乏」,在右關主「胃虛脾弱」。
      • 微脈總言「氣血微」,在寸部主「氣促心驚」,關部主「脹滿」,尺部主「精血弱」。
      • 弱脈總言「陰虛陽氣衰」,在寸部主「汗心虛」,關部主「胃虛」,尺部主「陰虛」。
      • 伏脈總言「霍亂食常停」、「蓄飲頑痰積聚」,分部則細化至「憂鬱傷心」、「胸中氣滯冷痰」、「腹痛分寒食」、「腹疼與疝疼」。
      • 牢脈總言「喘促皮膚腫」、「心腹寒疼」、「癥瘕疝翗」,分部則具體到「肝克脾」、「陰虛失血」。
    • 詩歌體裁的優勢: 七言詩的結構和韻律使其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背誦。這對於需要熟練掌握大量對應關係的傳統醫學學習者來說,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和學習工具。醫者可以在診脈時,快速地在腦海中檢索相關的詩句,從而聯想到可能的病證。

學術價值與影響

《諸脈主病詩》在中醫脈學史上佔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它不僅是對《瀕湖脈訣》等前代脈學著作的繼承和發展,更以其獨特的詩歌體裁和細緻的病證對應描述,為後世醫家學習脈診提供了寶貴的教材。

  1. 脈學系統的深化: 沈金鰲對脈象的分析更為細膩,特別是對兼脈和亞型的病理意義闡述得更為清晰。他將複雜的脈象變化與具體的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病變以及外感內傷等病機緊密結合,深化了對脈象病理意義的認識。

  2. 教學與傳承的工具: 詩歌形式極大地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使得脈診這一經驗性很強的學問更容易被傳承和掌握。許多後世的脈診入門書籍和口訣都受到《諸脈主病詩》的影響。

  3. 辨證論治的輔助: 脈診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之首(或曰之一),是辨證論治的關鍵環節。《諸脈主病詩》通過系統地將脈象與病證聯繫起來,幫助醫者在獲得脈象信息後,能夠迅速地進行初步的病機判斷和定位,為後續的問診、辨證和開方提供重要依據。書中分寸、關、尺論述,體現了中醫對不同部位脈象反映不同臟腑病變的整體觀念和局部細察相結合的診斷思路。

局限性與使用建議

儘管《諸脈主病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性,但它作為一部詩歌形式的總結性著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精煉性帶來的不足: 為了詩歌的結構和韻律,書中的描述必然是高度概括的,不可能窮盡某種脈象可能反映的所有病證,也無法詳細闡述同一病證在不同階段或不同體質下的脈象變化。

  2. 需要結合實踐: 脈診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問,詩歌只能作為記憶和理解理論的輔助工具,真正的脈診能力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來培養和提高。指下的感覺、脈象的細微變化,是文字和詩歌難以完全傳達的。

  3. 需結合四診合參: 中醫診斷強調「四診合參」,即望、聞、問、切四種方法相互補充,綜合判斷。《諸脈主病詩》雖然專注於脈診,但臨床應用時,必須將脈象信息與患者的症狀、體徵、病史等其他信息結合起來,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書中列舉的病證僅是特定脈象的常見主病,不能作為唯一的診斷依據。

  4. 文本完整性問題: 提供的文本僅是全書的一部分,無法看到沈金鰲對全部二十七脈的論述。這也提醒讀者,學習脈診應參考完整的原著或多種脈學著作,以獲得更全面的知識。

總結

總而言之,沈金鰲的《諸脈主病詩》是一部在中醫脈診學領域極具特色的著作。它以其獨創性的詩歌體裁,將複雜多樣的脈象與相應的病證系統地聯繫起來,為後世學習和掌握脈診提供了極為便利和高效的工具。通過對脈象形態、部位(寸關尺)、力度(有力無力)的細緻描述及其所反映的臟腑病變、氣血狀態、寒熱虛實、表裡內外等進行提煉和概括,沈金鰲成功地將其深厚的脈學造詣以 mnemonic 的形式呈現。這部書不僅反映了清代醫家對脈學研究的深入,也體現了中國古代醫學教育中重視口訣、便於傳承的智慧。它至今仍是許多中醫學習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籍,對於理解和應用中醫脈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讀者在使用本書時,應充分利用其詩歌形式的記憶優勢,同時結合其《脈象統類》等更詳細的著作,並在臨床實踐中不斷體會和驗證,方能真正領悟脈診的精髓。


正文 (1)

正文 (2)

正文 (3)

正文 (4)

正文 (5)

正文 (6)

正文 (7)

正文 (8)

正文 (9)

正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