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症驗舌法

清朝楊雲峰所著的《臨症驗舌法》,是一部專門闡述中醫舌診技法的著作。成書於公元1917年,此書雖然時值清末民初之交,但作者楊雲峰繼承並發展了中醫望診中「望舌」這一重要診斷手段。書中系統性地歸納了作者在臨床實踐中,如何透過觀察舌象來判斷病情、區分證候並指導治療的心得。

《臨症驗舌法》開篇即強調舌診在臨床診斷中的核心地位。作者在〈臨症以驗舌為準統論〉中指出,舌是「心之苗」,與五臟六腑及全身經絡氣血密切相連。因此,無論是外感熱病或是內科雜症,其病理變化無不顯現於舌。作者回顧前賢著作,特別提到《金鏡三十六舌》,認為其法雖有可取之處,但多有未合臨證實情之處,需要「參其意而勿泥其法」,並且尚有《金鏡》所未及者。楊雲峰強調,臨證時必須將望舌與參症、切脈結合,透過觀察舌的形狀(形)與顏色(色),才能真正掌握病機。他認為,在危急疑難或婦女小兒等難以通過問診、聞診獲取資訊的情況下,舌診尤其能提供關鍵性的診斷依據,幫助醫者準確判斷陰陽虛實,從而有效施治。作者認為自己的舌診方法是「獨得之秘」,但這個「秘」並非玄奧,而是基於對陰陽五行、太極等基本醫理的深入理解,旨在將複雜的臨床變化(萬葉千枝)化繁為簡,直探病根。

本書的主要內容圍繞舌質、舌苔、舌下脈絡這三大核心診斷指標展開,並進一步闡述了如何基於舌象區分虛實、陰陽、臟腑,以及如何據此選配方藥,甚至判斷預後生死。

首先,關於舌質(舌的顏色),書中概括了不同舌質顏色所反映的病機:淡白多見於氣血不足、陽氣虛弱、脾胃虛寒;紅多見於熱證、實證、陰虛火旺;紫暗多見於血瘀、寒凝、痰濁;黃多見於濕熱、痰熱;黑多見於陰寒內盛、氣血兩虛。正常舌質為淡紅色。

其次,關於舌苔(舌面上的附著物),書中分析了舌苔的厚薄與顏色:正常的舌苔應是薄白而均勻。舌苔薄白多見於風寒、外感、表證;厚白多見於痰濕、脾胃虛寒;黃膩多見於濕熱、痰熱;黑厚多見於陰寒內盛、氣血兩虛;舌苔剝落多見於陰虛火旺、津液不足。

再次,關於舌下脈絡(舌下靜脈),書中指出正常情況下應是細而淡。根據提供的內容,粗大或紫暗、乾枯的舌下脈絡分別提示氣血不足/陰虛火旺、血瘀/寒凝/痰濁、陰虛火旺/津液不足等病理狀態。

在更為深入的論述中,《臨症驗舌法》詳述了基於舌象的辨證方法。

驗舌分虛實法是書中的重要內容。作者引用《內經》「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之說,認為虛實是疾病的總綱,補瀉是治療的關鍵。當參症切脈難以準確判斷虛實時,舌象便提供了清晰的依據。書中明確指出,凡病屬實者,其舌「堅斂而兼蒼老」;凡病屬虛者,其舌「浮胖而兼嬌嫩」。透過觀察舌的形體和顏色,便能初步辨別虛實的真假。

驗舌分陰陽法則進一步細化了辨證思路。作者強調虛實之中各有陰陽,且陰陽互根互用。他批評前人對經典中「陰虛」概念的誤讀,特別指出如「陰虛出盜汗」是指手太陰肺氣虛,「陰虛發夜熱」是指足太陰脾氣虛,而非普遍認為的腎水不足。這種誤解可能導致誤用滋陰降火之劑,反而貽害無窮。楊雲峰認為,透過舌象可以清晰分辨陰陽:陰虛陽盛者,其舌必乾或燥;陽虛陰盛者,其舌必滑或濕。這種方法能避免「似陰似陽」的混淆,指導寒溫補瀉的準確應用。

驗舌分臟腑配主方法是本書臨床應用的核心。作者提出以舌的顏色為基礎來區分臟腑病變,並結合虛實、陰陽、燥濕等特性來細化辨證,進而選配方藥。書中以青色舌(肝膽病)和黃色舌(脾胃病)為例,進行了詳細闡述:

  • 青色舌 (肝膽): 見於青色舌,若舌堅斂蒼老為肝膽邪氣盛,用瀉火清肝飲;浮胖嬌嫩為肝膽精氣虛,用滋水生肝飲。乾燥為陰虛火旺,區分膽腑陰虛火鬱(逍遙散加生地、薄荷)和肝臟血虛火旺(逍遙散加丹皮、山梔),並細緻辨析「鬱」與「怒」的區別,以及方藥加減的原理。滑潤為氣虛,區分膽腑氣怯(十味溫膽湯去枳實加酒)和肝臟氣弱(當歸建中湯去膠飴)。乾燥而形色胖嫩為肝膽陰陽兩虛(七味飲倍肉桂);滑潤而不胖嫩為肝膽木氣虛寒(養榮湯加枸杞)。作者特別提及左關脈細緊如刀口者,舌必胖而滑,不論何症均責於心虛而寒,可用養榮湯。
  • 黃色舌 (脾胃): 見於黃色舌,若舌堅斂蒼老為脾胃邪氣盛,用瀉黃散。若厚苔焦黃、焦黑、糙刺燥裂並見,伴有痞滿燥實堅斂等症狀,為真正的陽明裡實證(承氣湯證),但作者強調需結合舌體是否胖大來判斷,切忌妄用硝黃。黃而浮胖嬌嫩為脾胃精氣虛,用益黃散。黃而乾燥為陰虧火旺,區分胃腑陰虧火旺(左歸飲去茯苓加花粉歸地)和脾臟血虛火盛(歸脾湯去木香加白芍丹山),並補充極度乾燥時需重加熟地。

最後,書中還設有驗舌決生死法一章,列舉了一些危險的舌象,如舌如去膜豬腰子、舌如鏡面、舌糙刺如沙皮乾枯燥裂、舌斂束如荔枝肉絕無津液等,作為臨床判斷預後的重要參考。

《臨症驗舌法》作為一部清代(或可說近代)的舌診專著,其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它不僅繼承了傳統舌診的基礎理論,更結合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對舌診的具體應用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闡述。特別是作者對於辨別虛實、陰陽的舌象特徵的描述,對經典概念的辨析,以及將舌象與臟腑病機和方藥選擇緊密結合的詳細論述,使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書中對不同舌象配以具體方劑及加減方法的指導,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臨床參考。楊雲峰透過此書,展現了其對中醫診斷學的深刻理解和創新發展,強調「觀舌」在整體辨證中的準確性和獨特性,使舌診這一傳統技法在臨床實踐中更具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