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雲峰

《臨症驗舌法》~ 上卷 (2)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

1. 驗舌分陰陽法

虛實既分,補瀉固有定見。然虛實各有陰陽,而陰陽迭為虛實,則於虛實分陰陽,臨症者又不可混也。而分之不得其法,則有以陰盛為陽盛、陽虛為陰虛,而不能無誤者。且有症本陽虛,而經訓曰陰虛,令人錯解,貽害不淺者。如雲:「陰虛出盜汗」。陰言手太陰也,虛言肺氣虛也。

又云:「陰虛發夜熱」。陰言足太陰也,虛言脾氣虛也。同曰陰虛,而其中有手足太陰之分。名曰陰虛,而其實是脾肺氣虛之症。無如歷代醫師,從未註明其義,誤以脾肺氣虛認為腎水不足,而用滋陰降火之劑,朝夕重陰下逼,逼至土困金敗,便溏聲嘶,置之死地而不悟者,只此兩個陰字,拘義牽文,以訛傳訛。自古迄今,普天之大,不知日殺凡幾,良可痛也。

況如此類者,經中未易枚舉,總緣陰陽混雜,虛實模糊,但憑脈症,分晰難清耳。(詎知陰虛陽盛者,其舌必乾;陽虛陰盛者,其舌必滑;陰虛陽盛而火旺者,其舌必乾而燥;陽虛陰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濕。)如此分別,則為陰為陽,誰實誰虛,顯然可見,更何似陰似陽之疑,以致重陰重陽之誤,貽人夭殃耶?

白話文:

驗舌分陰陽法

辨別虛實本有固定的方法,但虛實又各有陰陽,陰陽還會互相轉化成為虛實,因此在辨別虛實時,還需考慮陰陽,臨症時更不能混淆。如果分不清陰陽,就可能把陰盛誤認為陽盛,把陽虛誤認為陰虛,造成診斷錯誤。有些病症本是陽虛,但古籍卻說是陰虛,導致理解錯誤,後果嚴重。例如,「陰虛出盜汗」,這裡的「陰」指手太陰肺經,「虛」指肺氣虛弱;又如「陰虛發夜熱」,這裡的「陰」指足太陰脾經,「虛」指脾氣虛弱。都稱為陰虛,卻分別指手足太陰經的虛弱。名稱雖都是陰虛,實際上是脾肺氣虛。歷代醫生從未詳細解釋其義,誤以為脾肺氣虛就是腎水不足,便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長期服用,導致脾土受困,金肺受損,出現便溏、聲音嘶啞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卻不自知。只因這兩個「陰」字的含義被曲解,以訛傳訛,從古至今不知害死了多少人,令人痛心。

像這樣的例子,經書中不勝枚舉,都是因為陰陽混雜,虛實不清,僅憑脈症很難區分。其實,陰虛陽盛者的舌頭必定乾燥;陽虛陰盛者的舌頭必定光滑;陰虛陽盛且火旺的,舌頭必定乾燥粗糙;陽虛陰盛且火衰的,舌頭必定光滑濕潤。通過這樣區分,就能清楚地判斷陰陽虛實,避免因陰陽不明而誤用重陰重陽的治療方法,造成不良後果。

2. 驗舌分臟腑配主方法

虛實不爽,而後補瀉無不應;陰陽不謬,而後寒暄無不投。然必臟腑不瘥,而後補瀉寒喧悉對其病,以拔其根而主方無不諦,則就虛實陰陽,以分夫臟腑而定以主方,臨症者尤不可混也。而臟腑之分,不越青黃黑白,主方之配,須合酸苦辛甘。爰按內經分臟別腑,並檢成方,酌定主治,條例如下。

一、舌見青色,肝膽病也。(紫色同)不拘所見何症,但看青而舌堅斂蒼老,肝膽兩經邪氣盛也,瀉火清肝飲;青而浮胖嬌嫩者,肝膽兩經精氣虛也,滋水生肝飲;青而乾燥者,非膽腑陰虛火鬱,即肝臟血虛火旺也,(但干而不燥者,專責陰虛,如干而且燥,則陰虛而火旺矣。

各臟腑仿此)膽腑陰虛者逍遙散,火鬱加生地、薄荷;肝臟血虛者逍遙散,火旺,加丹皮、山梔。

郁是氣抑,抑則氣不透,不透則熱而為火也。第從來俱以鬱火屬之肝,而余獨責之膽者,蓋膽屬少陽,其氣尚稚,膽為甲木,其質尚嫩,所以最易被抑,一抑則其氣悶而不舒矣。若肝則為厥陰,於木屬乙,其氣已盛,其質已堅,而其火易動而易旺,一有所觸,則即發而不可遏,其發而不可遏者,怒也非郁也。郁主凝滯於中,而怒則發揚於外者也。

本方統治肝膽陰虛,而於膽腑火鬱,則加薄荷、生地者,以木喜風搖,而鬱火非生地不能涼也。於肝臟火旺,則加丹皮、山梔者,蓋肝血既虛,則肝火易旺,則肝血益虛,自非瀉其火,難以滋其陰,非借屈曲下行以通之,無以瀉其火也。惟是血為火迫,變成燥症,則當重加熟地,以潤其燥,丹山兩味,固可不必,而亦非宜矣。

青而滑潤者,非膽腑氣怯,即肝臟氣虛也。膽腑氣怯者,十味溫膽湯,去枳實,加酒煎服,其應更捷。蓋以酒入膽經,而最壯膽氣也。

肝臟氣弱者,當歸建中湯去膠飴。

建中之所以異於桂枝者,在加膠飴一味耳。今恐甘先入脾,而去膠飴,則仍與桂枝無別。故用當歸建中,則與肝臟氣虛乃合。

如干燥而形色反見胖嫩者,肝膽陰陽兩虛也。七味飲倍肉桂,滑潤而形色不兼胖嫩者,肝膽木氣虛寒也,養榮湯加枸杞。

凡左關脈細緊如刀口者,其舌不拘何色,必胖而滑;其病不拘何症,心虛而寒。予每投以養榮,無不立應。臨症者切勿畏之,重生者切勿疑之。

一、舌見黃色,脾胃病也。不拘所見何症,但看黃而堅斂蒼老者,脾胃兩經邪氣盛也,瀉黃散。

如有厚苔,或焦黃、或焦黑,而糙刺燥裂,其症痞滿燥實堅斂悉具者,實症也。須急下之,以存津液,大承氣湯主之。但此是真正陽明裡症,北方傷寒,間或有此。然舌若胖大,即在北方,亦非承氣的症,切不可妄用硝黃,殺人於頃刻也。

黃而浮胖嬌嫩者,脾胃兩經精氣虛也,益黃散。黃而乾燥者,非胃腑陰虧火旺,即脾臟血虛火盛也。胃腑陰虧者,左歸飲去茯苓;火旺加花粉、歸、地;脾臟血虛者,歸脾湯去木香;火盛加白芍、丹、山。

白話文:

驗舌分臟腑配主方法

舌象的虛實陰陽變化,決定補瀉方法的選擇。只有準確辨別臟腑病變,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因此,臨證時務必仔細區分臟腑,並根據舌苔的青黃黑白以及酸苦辛甘的藥性來選擇處方,不可混淆。以下根據內經以及古方,整理出舌診與臟腑病變的關係及相應的治療方案:

一、舌頭呈現青色,表示肝膽有病。(紫色也相同)不論其他症狀如何,如果舌頭青色且堅硬收斂、呈現蒼老的樣子,表示肝膽兩經邪氣盛,應使用瀉火清肝飲;如果舌頭青色且浮腫、柔軟嬌嫩,則表示肝膽兩經精氣不足,應使用滋水生肝飲;如果舌頭青色且乾燥,則可能是膽腑陰虛火鬱,或肝臟血虛火旺。(如果乾燥但不燥熱,則主要為陰虛;如果乾燥且燥熱,則為陰虛火旺。)

各臟腑的辨證方法也以此類推。膽腑陰虛者用逍遙散,火鬱則加生地、薄荷;肝臟血虛者用逍遙散,火旺則加丹皮、山梔。

「鬱」是指氣機受阻,氣機不通則產生熱,進而化為火。一般都將鬱火歸屬肝臟,但我認為應該歸屬膽臟,因為膽屬少陽,其氣尚稚嫩,膽為甲木,質地柔軟,更容易受阻,一受阻則氣機不通暢。而肝屬厥陰,為乙木,氣盛質堅,其火容易亢盛,一受刺激就容易發作,這種發作是怒而非鬱。鬱是氣機阻滯於內,而怒是氣機外洩。

本方主要治療肝膽陰虛,膽腑火鬱則加薄荷、生地,因為木性喜風,而鬱火非生地不能清熱;肝臟火旺則加丹皮、山梔,因為肝血虛則肝火旺,肝血愈虛,必須瀉火才能滋陰,借助藥物下行通泄才能瀉火。但如果因火迫血虛導致舌燥,則應大量增加熟地黃滋潤,丹皮、山梔則可以不用,甚至不宜使用。

舌頭青色且光滑潤澤,則可能是膽腑氣虛或肝臟氣虛。膽腑氣虛者,使用十味溫膽湯,去除枳實,加酒煎服,療效更佳。因為酒能入膽經,最能壯膽氣。

肝臟氣虛者,使用當歸建中湯,去除膠飴。

建中湯與桂枝湯的區別就在於加了膠飴。現在擔心甘味先入脾,去除膠飴後,就與桂枝湯無異了。因此使用當歸建中湯,更適合治療肝臟氣虛。

如果舌頭乾燥,但形色卻呈現浮腫柔軟,則表示肝膽陰陽兩虛,應使用七味飲,倍加肉桂;如果舌頭光滑潤澤,但形色又不呈現浮腫柔軟,則表示肝膽木氣虛寒,應使用養榮湯,並加入枸杞。

凡是左關脈細小緊緊的像刀割一樣,不論舌頭顏色如何,舌頭一定浮腫光滑;不論其他症狀如何,都是心虛寒證。我通常用養榮湯治療,效果都很好。臨證時不要害怕,重症也不要懷疑。

二、舌頭呈現黃色,表示脾胃有病。不論其他症狀如何,如果舌頭黃色且堅硬收斂、呈現蒼老的樣子,表示脾胃兩經邪氣盛,應使用瀉黃散。

如果舌苔厚膩,或焦黃、焦黑,粗糙、乾燥、裂紋,且伴隨痞滿、燥熱、堅硬收斂等症狀,這是實證,需要急用下瀉的方法以保存津液,使用大承氣湯。但這是真正的陽明裡證,北方傷寒偶爾會有這種情況。但如果舌頭浮腫肥大,即使在北方,也不適合使用大承氣湯,絕對不能亂用硝石、黃連,否則會迅速致死。

舌頭黃色且浮腫、柔軟嬌嫩,表示脾胃兩經精氣不足,應使用益黃散;舌頭黃色且乾燥,則可能是胃腑陰虛火旺,或脾臟血虛火盛。胃腑陰虛者,使用左歸飲,去除茯苓;火旺則加花粉、阿膠、生地黃;脾臟血虛者,使用歸脾湯,去除木香;火盛則加白芍、丹皮、山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