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症驗舌法》~ 上卷 (1)
上卷 (1)
1. 上卷
2. 臨症以驗舌為準統論
舌者,心之苗也。五臟六腑之大主,其氣通於此,其竅開於此者也。查諸臟腑圖,脾、肺、肝、腎,無不繫根於心。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於舌,則知經絡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熱,有苔可驗,即凡內外雜症,亦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於舌,是以驗舌一法,臨症者不可不講也。
何從前以醫名家者俱略焉,而僅於傷寒見諸金鏡耶?余自弱冠,敬承家學,殫心醫理,間嘗從金鏡三十六舌,逐一體驗,其法殊多未合,疑而質諸先君子。先君子曰:東莊不有云乎,金鏡三十六舌,當參其意而勿泥其法,更有三十六舌之所未及者,須以意通之。予領先君子訓,退而繹其所以其意當參,其法勿泥者,乃見東莊所云,真實獲我心也。
於是臨症之下,於舌必看其形、審其色、合諸脈症,而有心得其秘焉。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瘥、主方不誤焉。危急疑難之頃,往往症無可參,脈無可按,而惟以舌為憑;婦女幼稚之病,往往聞之無息,問之無聲,而惟有舌可驗。是以陰陽虛實,見之悉得其真;補瀉寒暄,投之輒神其應。
人以見之無不真、投之無不應也,未有不稱以為奇者。不知余於四診之中,於舌更有獨得之秘也。然獨得之秘,究何秘哉,不過同得之理耳。臨症者誠潛心而有會焉,則分之而臟腑各一陰陽也,陰陽各一虛實也,理周而法到,可以補金鏡之所未及,而正不止三十六舌也;合之而臟腑同此陰陽也,陰陽同此虛實也,理圓而法活,可以裁金鏡之所未合,而並不必三十六舌也。分而分之,其法不出乎五行;合而合之,其理總原於太極。
准此以臨症,則諸病之變現,縱使萬葉千枝,而一望之神明,自可搜根拔本,尚何無者生之、有者甚之,以干致邪失正,絕人長命之咎哉?茲將驗舌諸法,備述之下,惟識者參之。
白話文:
舌頭是心的苗芽,五臟六腑之氣都與它相通,其經脈也都在此匯集。觀察臟腑圖,脾、肺、肝、腎都與心臟相連。研究經絡,無論手足陰陽經脈,都與舌頭相通。所以,各種經絡臟腑的疾病,不只是傷寒發熱伴隨舌苔變化可以驗證,其他內外各種雜症,都會在舌頭上表現出不同的形狀和顏色。因此,觀察舌象的方法,醫生在診斷疾病時不可不重視。
以前醫學大家們都比較忽略觀察舌象,只在治療傷寒時參考《傷寒論》中關於舌診的記載。我從年輕時起,承襲家學,用心鑽研醫理,曾經逐一驗證《傷寒論》中提到的三十六種舌象,發現很多方法並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因此我向我的先師請教。先師說:「《傷寒論》中所說的三十六種舌象,應該理解其精神,而不應拘泥於其形式。還有很多情況是《傷寒論》中沒有提到的,需要根據其原理來推斷。」我領會了先師的教誨,深入研究其道理,發現《傷寒論》中的話確實切合我的體會。
於是,在診治疾病時,我一定會仔細觀察舌頭的形狀、顏色,並結合脈象和病症來綜合判斷,從中獲得診斷的秘訣。根據舌象可以判斷疾病的虛實,判斷結果準確無誤;根據舌象可以判斷疾病的陰陽屬性,判斷結果也毫無差錯;根據舌象可以判斷病變的臟腑,並據此選用正確的藥方,從而有效治療疾病,避免用藥錯誤。在危急疑難的時刻,往往症狀難以判斷,脈象難以把脈,只有舌象可以依據;對於婦女和兒童的疾病,往往無法聽到他們的描述,也無法詢問病情,只有舌象可以作為診斷依據。因此,陰陽虛實等情況,都能通過觀察舌象而準確掌握;根據舌象選擇補瀉寒熱的治療方法,療效總是神奇的。
人們看到我的診斷總是準確,治療總是有效,都覺得很神奇。其實,在四診中,我對舌診有獨到的心得。然而,我的獨到之處,根本上還是掌握了診斷的道理。臨症者如果用心領悟,就能將舌象分解成:每個臟腑都表現出陰陽屬性,陰陽屬性又各有虛實;如此則原理完善,方法得當,可以補充《傷寒論》中未提及的部分,遠不止三十六種舌象;將舌象綜合起來,則每個臟腑都表現出相同的陰陽屬性,陰陽屬性又表現出相同的虛實;如此則原理圓融,方法靈活,可以修正《傷寒論》中不完全符合實際的部分,也不必拘泥於三十六種舌象。將舌象分解分析,其方法都離不開五行;將舌象綜合起來,其原理都源於太極。
根據這些方法來診治疾病,即使疾病的變化千變萬化,也能一眼看清病情,找到病根,從而有效治療,避免因為誤診而導致病情加重,損害患者的健康壽命。現在我把觀察舌象的方法詳細記述如下,希望識者參考。
3. 驗舌分虛實法
經云:「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又云:「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竊謂虛實兩字,是攪病機之領;補瀉兩字,是提治法之綱。蓋以人之有病,不出一虛一實,醫之治病;不過一補一瀉。如虛實稍有疑心,則補瀉無從下手。其參症切脈以審虛實,固臨症第一要著也,乃有症似實而脈則虛,脈似實而症則虛者。
如舍脈從症,既難信以為真,而舍從脈,又惟恐其是假,則且奈之何哉。不知凡物之理,實則其形堅斂、其色蒼老;虛則其體浮胖、其色嬌嫩。而病之現於舌也,其形與色亦然。(故凡病屬實者,其舌必堅斂而兼蒼老;病屬虛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嬌嫩。如此分別,則為虛為實、是假是真,雖未參症切脈,而一目先了然矣。
)
白話文:
驗舌分虛實法
古書上說:「邪氣旺盛就是實證,正氣不足就是虛證。」又說:「該瀉的就要瀉,該補的就要補。」我認為「虛實」二字,是掌握病理機制的關鍵;「補瀉」二字,是治療方法的綱領。因為人體生病,不外乎虛證和實證兩種;醫生治療疾病,也不過是補和瀉兩種方法。如果對虛實有所懷疑,那麼補瀉就無從下手。所以,通過觀察症狀和切脈來判斷虛實,是臨證診斷的首要步驟,但也有症狀看似實證而脈象卻是虛證,脈象看似實證而症狀卻是虛證的情況。
如果只看症狀而不參考脈象,很難判斷真偽;而只看脈象而不參考症狀,又擔心判斷失誤,那該怎麼辦呢?要知道,萬物的道理是:實證表現為形體堅實收斂、顏色蒼老;虛證則表現為形體浮腫肥胖、顏色嬌嫩。疾病反映在舌頭上也是如此。(所以,凡是實證,舌頭一定堅實收斂且顏色蒼老;凡是虛證,舌頭一定浮腫肥胖且顏色嬌嫩。這樣區分,就能判斷是虛是實、是真是假,即使沒有觀察症狀和切脈,也能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