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舌鑑
清代醫家張登所著《傷寒舌鑑》,成書於康熙七年(1667),是一部專門論述傷寒病舌象診斷的重要醫學經典。此書脫胎於前人著作,如《傷寒金鏡錄》及《觀舌心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增補與修正,融入了作者及其父張景岳的臨床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舌診體系。張登字廷玉,號東山,山東諸城人,其父張景岳乃明末著名醫家,張登深得家學真傳,醫術精湛,尤擅長傷寒雜病,而《傷寒舌鑑》便是他在傷寒領域的代表作。
張登在自序中闡明著書緣由,指出前賢如張仲景僅言舌白苔滑,而後世病證變化繁多,需詳加辨識。他認為,傷寒病邪從表傳裡,舌苔必然會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變異為他色,這與伏邪瘟疫等熱毒直入、一病即見黃黑苔者不同。仲景僅言白苔,已見一斑,不需瑣屑。然而後人缺乏先聖「治未病」的能力,面對病邪入裡後錯綜複雜的虛實寒熱變化,必須反覆辨論以啟蒙昧。張登強調,邪氣入裡後,其虛實寒熱的機轉必然會顯現於舌,不像脈法有時可能隱而不顯。尤其在陰盛格陽或邪熱鬱伏等出現假證假脈的情況下,唯有觀察舌苔的顏色、滑燥、厚薄等變化,才能如冰鑑般清晰昭示病機,無所遁形。因此,他以《觀舌心法》為基礎,「正其錯誤,削其繁蕪,汰其無預於傷寒者」,並參入家大人(指其父張景岳)治案所記及自己親身經歷的臨床經驗,最終匯集成一百二十幅舌圖,命名為《傷寒舌鑑》,旨在為同行醫家臨證提供助益。
《傷寒舌鑑》共收錄一百二十幅舌圖,涵蓋了傷寒病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舌象,包括白苔、黃苔、黑苔、灰苔、紅苔、紫苔等多種顏色及形態變化,並特別附錄了妊娠傷寒的舌象。書中對每種舌苔類型設有總論,概括性地敘述該類舌苔的主病、病機及其在傷寒病程中的出現階段;每幅具體舌圖則配有詳細的說明,闡述該舌圖所代表的具體病情、病程深淺、病機分析、預後判斷以及相應的辨證要點,有時甚至提及可選用的方藥思路。這種圖文並茂、總論與分圖說明相結合的形式,使得醫家能夠更直觀、更系統地學習和理解傷寒病的舌象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極大地便利了臨證時的對照與應用。
書中對不同舌苔的分析深入細緻,體現了張登對傷寒病理轉化的深刻認識。在白苔舌總論中,張登指出白苔多見於傷寒初期邪在表之證(太陽經),此時舌呈微白有津,是寒邪鬱遏、毛竅不得疏通、熱氣不得外泄所致的惡寒發熱等症的體現。隨著病邪內傳,白苔可有不同形態變化,如白涎、白滑、白屑、白疱,並可見於陽明、少陽經病變。白苔的乾濕、厚薄、部位(舌中、舌尖、舌根)以及夾雜黃或黑的成分,都反映了邪氣的深淺、兼夾情況以及病機的轉化,例如白苔乾厚滿口白屑伴煩躁,提示邪入陽明;白苔中見黑斑,則示邪從表入裡或水來剋火,需警惕。他還列舉了白苔可能出現的死症,提示醫者不可忽視。
黃苔被張登視為里證之象,特別是陽明府實、胃中火盛的表現。他強調傷寒初病無此舌,傳至少陽經亦無,直至陽明府實、胃中火盛、火乘土位時方有此苔。黃苔的深淺、乾濕程度與里熱的輕重呈正相關,初則微黃,甚則乾黃、焦黃。書中詳細論述了黃苔伴隨的大熱、大渴、便秘、譫語、痞結等陽明實熱證,以及因失汗或濕熱鬱阻導致的發黃(黃疸)舌象。並指出脈象(如脈長)對預後的提示作用,以及黃苔中夾雜黑色的危險性。對於乾黃、焦黃等重症,他明確指出需急下存陰,強調下後脈靜身涼者生,反之則凶。
黑苔在《傷寒舌鑑》中被張登列為最危險的舌象(危候)。他解釋這是「水來剋火」、「火過炭黑」的病理反映,提示臟氣衰竭或熱毒深重。黑苔的出現時間、伴隨症狀及脈象對判斷預後至關重要,兩感傷寒一二日內見之,多屬死證。書中區分了純黑、黑暈、黑刺、隔瓣黑、瓣底紅黑等不同形態,並特別強調辨識「瓣底」顏色(刮去舌苔後的舌質顏色)的重要性,認為若瓣底發紅,提示心神尚在,熱毒雖極,尚有一線生機可下;若瓣底發黑,則提示臟氣已絕,預後極差,多屬不治。他對於各種黑苔伴隨症狀(如大熱譫語、循衣摸床、身黃斑黑)和脈象(代結、暴絕)的預後判斷也十分詳盡,為臨床醫家在危急關頭提供了重要的判別依據。
《傷寒舌鑑》的問世,標誌著中醫舌診學特別是傷寒舌診領域的一個重要進步。它在前人基礎上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補充和提煉,將舌診在傷寒病辨證論治中的地位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書中豐富的舌圖與詳細的圖說,為臨床醫生提供了一套系統、直觀的舌象診斷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臨證的辨證準確性,避免了僅憑脈象或單一症狀可能導致的誤診。這部書不僅是對前人舌診經驗的繼承與發展,更是張登結合自身及家傳經驗的創新之作,其對不同舌苔所反映病機、病程深淺、預後判斷的精闢論述,尤其對黑苔「瓣底」顏色的重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可以說,《傷寒舌鑑》是中醫舌診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著作,對我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無愧其「傷寒舌象診斷的經典之作」的美譽,至今仍是學習和研究中醫舌診以及傷寒病的重要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