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癘法門

清代醫家李子毅所著的《痰癧法門》,是一部專門探討中醫病症「痰癧」的著作。此書雖於民國七年(1918年)付梓並撰寫自序,但作者明確表示其醫術源於家傳,歷經曾祖、祖父、父親數代,且在清末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故其醫學體系與觀點屬於清代醫學的延續與發展。李子毅有感於當時痰癧患者眾多且常被誤治或延誤,導致嚴重後果,故不揣淺陋,將其所學所得、經驗驗證之法輯錄成書,以期「廣開方便法門」,使人皆能了解並治療此病,減輕病患疾苦,甚至達到「億兆京垓之人,咸無是病」的理想境界。書名「法門」,正體現了作者將其治療精要視為通向健康之道的途徑。

本書結構清晰,依據提供的目錄,全書共分為三篇:第一篇「痰癧之源」,探討疾病的起因;第二篇「痰癧之治」,闡述治療原則與方法;第三篇「痰癧之方」,列舉具體藥方及其他輔助療法。這種由源及治、由原則到方法的編排,體現了傳統中醫認識與處理疾病的邏輯層次。

根據提供的書籍內容,我們可以深入分析本書在痰癧認識與治療上的核心思想與具體方法。

第一篇 痰癧之源 (Source of Tan Li)

雖然提供的詳細章節內容未包含「痰癧之源」的具體文本,但根據書籍介紹的概述,本篇主要論述痰癧的發病原因。作者歸納了幾點重要病因:

  1. 飲食不節: 強調過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膩等食物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進而生成痰濕。這是中醫「脾為生痰之源」理論的體現。
  2. 情志不遂: 指出長期情志抑鬱或過度波動會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津液運行受阻,亦能聚而生痰濕。這是中醫「百病皆生於氣」以及肝失疏泄影響脾胃運化的觀點。
  3. 久病不愈: 說明疾病遷延日久會損傷脾氣,脾失健運則水濕不化,凝聚成痰。這是正氣虧虛導致病理產物生成的例證。
  4. 外感六淫: 特別提到風寒濕邪等外邪侵襲,影響經絡氣血運行,亦可導致痰癧的發生。這提示了痰癧也可能由外因引發。

總體而言,本書認為痰癧的發生是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核心病機在於痰濕的生成與凝聚,而脾失健運、肝氣鬱結、邪氣侵襲等是主要的致病環節。

第二篇 痰癧之治 (Treatment of Tan Li)

這部分內容在提供的文本中主要體現在「痰癧總論」、「痰癧鑑別法」、「外治法門」及「內治法門」等章節。作者在總論中首先對「痰癧」這一病名進行了定義和分類。他區分了「痰子」與「瘰癧」,認為痰子較輕易治,而瘰癧則較重難愈。這提示了本書對疾病嚴重程度的認識以及對治療預後的判斷。

作者進一步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將痰癧區分為多種類型:

  • 風痰: 由風濕之毒伏於經絡所致,特點是先寒後熱,結核浮腫,發於頸項。治宜祛風散濕化痰消堅。
  • 熱痰: 由天時亢熱或過食煎炒厚味釀結,特點是色紅發熱,結核堅腫。治宜清脾瀉熱。
  • 氣痰: 由感觸四時殺厲之氣所致,特點是於耳項胸腋驟成腫核,寒熱交作,頭眩項強。治宜調氣和血。
  • 瘰癧: 特點是結核累累如貫珠,起病緩慢(數月甚至數年),初起核小不痛不發熱,久則知痛。病因多由誤食不潔之物或宿水陳茶內有汗液引起(此處病因描述較為特殊,可能反映當時的認識)。治宜散堅解毒和血。
  • 筋癧: 由情志因素(憂愁抑悶、暴怒傷肝)導致肝失疏泄,筋脈拘急結核。特點是生於項側筋間,形狀不一,久則虛羸,多生寒熱。治宜清肝解鬱。
  • 痰癧 (特指某一類): 由飲食冷熱不調、飢飽喜怒不常導致脾氣不能運輸所致。特點是結核初起如梅如李,可遍及全身,久則微紅後必潰破,收斂較易。治宜豁痰行氣。
  • 兼情志鬱結型: 特別提及因志不得伸、思慮不遂導致脾敗血虧,遍身結核,多見於特定人群(婺婦、尼僧、室女、庶妾或男患失榮失精),此型最為難治。治宜先養心血,次開鬱結,益腎安神疏肝快膈,並列舉逍遙散、歸脾湯、益氣養榮湯加減為例。

這些分類與治療原則的提出,體現了作者對痰癧病情的複雜性有深入認識,並強調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

在治療方法上,本書提供了內治和外治兩大類方法。

外治法門: 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作者詳細介紹了一種「火攻」療法。他列舉了上身和下身的多個特定穴位(如合谷、肘臂、頰車、內庭、申脈、委中等),並說明了在這些穴位或腫核周圍進行燒灼的具體操作方法(用麻油蘸細燈草點燃,快速觸碰皮膚)。作者強調這種外治法對於痰癧潰破後久不收口、穢水時出的情況尤為有效,能「收工甚速,且不復發」,否則可能導致病情蔓延甚至發展為癆瘵。這種療法在現代醫學看來較為激進,但在中醫傳統中,火灸、燒灼等方法也曾用於治療癰疽瘰癧等外科疾病,其原理可能與溫通經絡、活血散瘀、祛腐生肌有關。作者將其視為治療頑固性潰瘍的重要手段。

內治法門: 強調「審脈用藥」,即通過診脈來判斷病機,並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病原、寒熱虛實、老幼榮枯、起居嗜好)來選擇藥物。作者列舉了不同類型痰癧可能出現的脈象特徵(如風痰脈浮、熱痰脈洪數、瘰癧脈虛弱等),進一步細化了辨證的依據。雖然提供的文本只開始列出「風痰主治方」的部分藥材,但可以推斷本書在這一篇會詳細列舉針對各種類型痰癧的具體內服方藥。

痰癧鑑別法: 這部分內容對於臨床診斷至關重要。作者提供了多個層面的鑑別方法:

  1. 部位鑑別: 指出頭腦骨及兩腮骨部位不生痰癧,其他部位皆可發生。並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給予特定的病名,如墊舌痰、鐵門拴、馬刀癧、馬掛鈴、夾脅痰、貼骨痰、纏腰痰、遊痰、瓜藤癧等。這種命名方式反映了當時醫家對疾病形態和分佈的觀察與記錄,有助於定位診斷。作者甚至提及有圖輔助說明(第一圖),可見其力求直觀易懂。
  2. 病程鑑別: 強調「痰子」初起寒熱交作、結核紅腫、起發迅速,而「瘰癧」初起不發寒熱、色白不痛、起發遲緩。
  3. 性質鑑別: 以結核的顏色區分陰陽,紅屬陽(痰子),白屬陰(瘰癧),並由此判斷預後,陽易治而陰難治,再次強調了瘰癧的難治性。
  4. 與其他疾病鑑別: 將痰癧結核與癰疽初起時的核進行區分,指出癰疽之核按之活動,而痰癧結核則推移不動。
  5. 形態鑑別: 描述痰癧結核的形狀大小(棋子、豌豆、綠豆到雞卵、覆碗等),並與病名關聯。
  6. 潰破後鑑別: 指出痰癧潰破後多不結痂,穢水時出,傳統生肌膏藥難效,而火攻法效果迅速且不易復發。這也間接說明了痰癧潰瘍的特殊性與難治性。

總體而言,「痰癧鑑別法」提供了從部位、病程、性質、形態等多角度診斷痰癧的方法,並區分了輕重類型及與類似疾病的差異,是全書診斷學的精髓所在。

第三篇 痰癧之方 (Formulas/Methods for Tan Li)

根據目錄和書籍介紹,本篇應包含具體的中藥方劑以及飲食調理、運動鍛鍊、生活調節等輔助方法。雖然提供的章節文本主要集中在內治和外治的「法門」,具體方劑只開了個頭,但可以推知:

  • 方藥: 會針對不同類型的痰癧列出具體方劑。根據「內治法門」的介紹,作者會根據詳細的辨證結果來選方用藥,並列舉其平昔試驗有效的方子。這部分是本書實用性的核心體現。
  • 飲食調理: 建議清淡易消化,避免肥甘厚味、生冷油膩,多食蔬菜、水果、豆製品。這符合中醫調理脾胃、化濕清痰的原則。
  • 運動鍛鍊: 建議適當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這體現了扶正祛邪、整體調節的思想。
  • 生活調節: 建議戒菸戒酒、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暢。這呼應了情志、生活習慣等病因,強調了去除病因的重要性。

這些非藥物療法雖然簡單,卻是中醫整體觀和預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治療疾病需要綜合施策。

總結

《痰癧法門》作為一部清代中醫關於痰癧病症的著作,體現了作者李子毅深厚的家學淵源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書對痰癧的認識全面,從病因、分類、診斷到治療都進行了詳細闡述。其核心價值體現在:

  1. 系統性: 按照「源」、「治」、「方」的結構,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痰癧診療體系。
  2. 辨證精細: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脈象等多方面將痰癧細分為多種類型,並提出相應的治療原則,體現了中醫因人因病施治的靈活性。
  3. 診斷實用: 「痰癧鑑別法」提供了多種層面的鑑別依據,特別是根據部位、形態、病程等進行分類命名,具有較強的臨床指導意義。
  4. 療法豐富: 除了內服藥物,本書特別強調了外治「火攻」法,並詳細介紹了操作方法和適用情況,為治療頑固性、潰破不斂的痰癧提供了一種特殊手段。同時輔以飲食、運動、生活調理,體現了綜合治療的理念。
  5. 普及意圖: 作者在自序中明確表達了將此書付梓是為了「廣開方便法門」,使更多人了解並能治療痰癧,其志在濟世利人,具有樸實的醫德情懷。

雖然提供的內容未能呈現書中所有的方劑與案例(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終略述醫案」),但僅憑已有的章節,已足以見識本書在痰癧研究上的獨到之處,尤其是在疾病分類、鑑別診斷以及外治方法的描述上,為後世醫家認識和治療痰癧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思路。其對痰癧潰瘍採用火攻的經驗,尤其值得關注和進一步研究,即便在現代也可能對某些難治性潰瘍的處理提供啟示。本書作為清代中醫學在外科疾病領域的一個具體體現,是研究當時中醫學發展水平和疾病認識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