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癘法門》~ 外治法門
外治法門
1. 外治法門
(一)合谷穴,屬手陽明經。
(二)肘臂穴,屬手少陽經。
(三)肩頭穴,屬手少陽經。
(四)頰車穴,屬手陽明經。
(五)翳風穴,屬手少陽經。
說明,
合谷穴,亦名虎口。在手表面大指次指歧骨間。
肘臂穴,在肘上直骨中間,穴居消爍穴之下,清冷淵之上。
肩頭穴,在肩頭骨下縫中,雲門穴外邊寸許。
頰車穴,亦名禾髎穴,在耳下八分。
翳風穴,在耳後側,穴與耳下齊。
上第二圖所載,皆上身穴道。凡痰癧等症,核起於上身者,按照上身穴道,用麻油蘸細燈草,先在紙上,將油搓干燃之,於圖中有定點處,輕微燒之,觸近皮膚,即速提起。凡一、二、三、四、五、五穴,為有定點。頸項左右有核起者,則左右手五穴,皆用火攻。片面核起者,只於一手五穴用之,此有定點也。
其餘無定點,除致命氣門外,則在覈起處圍燒之。核大者,頂上三兩點;核小者,頂上一點,此無燒點也。
(子),內庭穴,屬足陽明經。
(醜),陷谷穴,屬足陽明經。
(寅),商邱穴,屬足太陰經。
(卯),申脈穴,屬陽蹺。(奇經八脈之一)
(辰),膝眼穴,屬足陽明經。
(巳),膝眼穴,屬足陽明經。
(午),委中穴,屬足少陰經。(即膝腕穴)
(未),鼠鼷穴,屬足厥陰經。
說明,
內庭穴,在足表面大指次指之歧骨間。
陷谷穴,在足背趺陽穴前,去內庭一寸五分。
商邱穴,在內螺螄骨下陷中。
申脈穴,在外螺螄骨下陷中。
膝眼穴,在膝蓋骨左陷中。
膝眼穴,在膝蓋骨右陷中。
委中穴,在膝後腕中。
鼠鼷穴,在胯內大骨盡處,上與橫骨相接之間。
上第三圖所載,皆下身穴道。凡痰癧核起於腰以下者,按照下身穴道,左患攻左,右患攻右,雙方皆患,則左右俱治。如圖所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為有定點,用麻油蘸細燈草燒之,此有定燒點。若無定點,亦視腫核環燒之。核大者,頂上燒二三點;核小者,頂上燒一點。此無定燒點之要訣也。
白話文:
外治法門
(一)合谷穴,屬於手陽明經。
(二)肘臂穴,屬於手少陽經。
(三)肩頭穴,屬於手少陽經。
(四)頰車穴,屬於手陽明經。
(五)翳風穴,屬於手少陽經。
說明:
合谷穴,也叫做虎口,在手背上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骨頭交會處。
肘臂穴,在手肘上方直骨的中間,這個穴位在消爍穴的下方,清冷淵穴的上方。
肩頭穴,在肩膀骨頭下方的縫隙中,雲門穴的外側約一寸的地方。
頰車穴,也叫做禾髎穴,在耳朵下方八分的地方。
翳風穴,在耳朵後側,位置和耳垂下方平行。
上面第二張圖所顯示的,都是上身的穴位。凡是脖子以上,例如痰核等腫塊出現在上身部位,就依照圖中標示的上身穴位,用麻油沾細燈芯草,先在紙上把油搓乾後點燃,在圖中有標示的穴位輕微燒灼,當快要接觸到皮膚時,立刻提起。這五個穴位(合谷、肘臂、肩頭、頰車、翳風)是有固定燒灼點的。如果脖子左右兩側都有腫塊,就要用左右兩手各五個穴位都進行火攻。如果只有單側有腫塊,就只對單側手的五個穴位進行火攻,這些是有固定燒灼點的。
其他沒有固定燒灼點的部位,除了致命的氣門之外,就在腫塊周圍燒灼。腫塊大的,頂部燒灼兩三點;腫塊小的,頂部燒灼一點,這些是沒有固定燒灼點的。
(子)內庭穴,屬於足陽明經。
(醜)陷谷穴,屬於足陽明經。
(寅)商邱穴,屬於足太陰經。
(卯)申脈穴,屬於陽蹺脈(奇經八脈之一)。
(辰)膝眼穴,屬於足陽明經。
(巳)膝眼穴,屬於足陽明經。
(午)委中穴,屬於足少陰經(也就是膝膕穴)。
(未)鼠鼷穴,屬於足厥陰經。
說明:
內庭穴,在腳背上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之間的骨頭交會處。
陷谷穴,在腳背的趺陽穴前方,距離內庭穴約一寸五分的地方。
商邱穴,在內踝骨下方凹陷的地方。
申脈穴,在外踝骨下方凹陷的地方。
膝眼穴,在左邊膝蓋骨下方凹陷處。
膝眼穴,在右邊膝蓋骨下方凹陷處。
委中穴,在膝蓋後方腳腕處。
鼠鼷穴,在大腿內側骨頭盡頭,與橫骨相接的地方。
上面第三張圖所顯示的,都是下身的穴位。凡是腰部以下長出痰核等腫塊,就依照圖中標示的下身穴位,如果腫塊在左側就燒左側的穴位,右側就燒右側的穴位,兩側都有腫塊就兩側都燒。圖中所標示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這八個穴位是有固定燒灼點的,用麻油沾細燈芯草燒灼。如果沒有固定燒灼點,就看著腫塊周圍燒灼。腫塊大的,頂部燒灼兩三點;腫塊小的,頂部燒灼一點。這些是沒有固定燒灼點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