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五更泄瀉」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五更泄瀉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多發於小兒,以清晨5點左右發作,排出稀水便為主要特徵。

五更泄瀉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脾胃虛弱,二是外感風寒。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水濕內停,清晨陽氣升發,水濕外泄,從而出現泄瀉。外感風寒,侵襲人體,導致脾胃陽氣受損,運化失常,水濕內停,清晨陽氣升發,水濕外泄,從而出現泄瀉。

五更泄瀉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清晨5點左右發作,排出稀水便,伴有腹痛、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

五更泄瀉的治療以健脾益氣、溫中散寒為主。常用中藥有:黨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陳皮、甘草等。

五更泄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3.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換洗內衣。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五更泄瀉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烏梅丸

  • 1.《文十六卷》:「此則治暑痢之要道也。彼四神丸、烏梅丸,則治五更泄瀉,厥冷久利,與此時無涉。如其腹痛之甚,正是滯下之甚,當從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之說,不可誤引痛者寒也,有寒故痛之文。倪涵初「瘧痢三方」,雖未賅括,大段不差。誠以瘧無截法,以發為截。痢無止法,以通為止。

白朮散

  • 1.《竹林女科證治》:「凡妊娠泄瀉,通治以補脾、行滯、安胎為主,宜六君湯加減,未應,宜益黃散加減。若五更泄瀉,乃脾腎虛弱,宜五更時服四神丸,午間服白朮散;未應,或應而復泄,飲食不思,急服八味丸,補命門真火,以生脾土。若元氣下陷,發熱作渴,肢體倦怠,宜補中益氣湯(方見前子氣條中)。

四神丸

  • 1.《竹林女科證治》:「凡妊娠泄瀉,通治以補脾、行滯、安胎為主,宜六君湯加減,未應,宜益黃散加減。若五更泄瀉,乃脾腎虛弱,宜五更時服四神丸,午間服白朮散;未應,或應而復泄,飲食不思,急服八味丸,補命門真火,以生脾土。若元氣下陷,發熱作渴,肢體倦怠,宜補中益氣湯(方見前子氣條中)。
  • 2.《友漁齋醫話》:「〔肉豆蔻〕(一名肉果)辛溫,理脾暖胃,下氣調中,逐冷痰,除心腹冷痛,腎臟虛寒,五更泄瀉,四神丸用之是也。麵裹煨。
  • 3.《醫學三字經》:「_四神丸_,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
  • 4.《沈氏尊生書》:「或五更泄瀉(宜四神丸)。或陰疝疼痛(宜導氣湯)。痼冷之為患,其款類紛繁若此,
  • 5.《文十六卷》:「此則治暑痢之要道也。彼四神丸、烏梅丸,則治五更泄瀉,厥冷久利,與此時無涉。如其腹痛之甚,正是滯下之甚,當從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之說,不可誤引痛者寒也,有寒故痛之文。倪涵初「瘧痢三方」,雖未賅括,大段不差。誠以瘧無截法,以發為截。痢無止法,以通為止。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