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字經》~ 附錄 (1)
附錄 (1)
1. 附錄
2. 陰陽
3. 識一字便可為醫說
客有問於余曰:醫之為道,乃古聖人泄天地之秘,奪造化之權,起死回生,非讀破萬卷書,參透事事物物之理者不能。今非通儒而業此,亦能療人病獲盛名,何也?余曰:天地間有理有數,理可勝數,則有學問之醫,遠近崇之,遂得以盡其活人之道。然仲景為醫中之聖,尚未見許於當時,觀《傷寒論》之序文可見,猶宣聖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萬世,不在一時也。
仲景之後,名賢輩出,類皆不得志於時,閉門著書,以為傳道之計;而喻嘉言、柯韻伯二先生書,尤感憤而為不平之鳴,此理數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今之業醫者,無論不足為通儒,而求其識字者,則為良醫矣。無論其識多字也,只求其識一字者,亦可以為良醫矣。客曰:此何字也,得毋所謂丁字乎?余曰:亦其類耳。
不必他求,即人字是也。人乃陰精陽氣合而成之者也,左為陽,左邊一丿,陽之位也;右為陰,右邊一乀,陰之位也。作書者,遇丿處自然輕手揮之,陽主乎氣,輕清之象也;遇乀處自然重手頓之,陰主乎精,重濁之象也。兩畫不相離,陰陽互根之道也;兩畫各自位置,陰陽對待之道也。
丿在左者不可使之右,乀在右者不可使之左,陰陽不離之道也。左丿由重而輕,萬物生於水,即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之義,由陰而陽也。右乀由輕而重,形生於氣,即大哉乾元,乃通統天,至哉坤元,乃順承天之義,陽統乎陰也。二者合之則成人,合之之義,醫書謂之曰抱,《周易》名之曰交,交則為泰矣。
試以形景淺言之,人之鼻下口上水溝穴,一名人中,取人身居乎天地中之義也(天氣通於鼻,地氣通於口。天食人以五氣,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穴居其中,故曰人中)。自人中而上,目、鼻、耳皆兩竅(偶畫),自人中而下,口與二便皆單竅(奇畫)。上三畫偶而為陰,下三畫奇而為陽,取天地之義,合成泰卦也。
形景主外,猶必合陰陽之象而成人,況人之所以生之理乎,人之為義大矣哉!子若遇醫者,問此一字,恐高車駟馬,詡詡以名醫自負者,亦一字不識也。客聞予言,亦大笑而去。
白話文:
有位客人向我詢問:醫術這門學問,是古聖先賢揭開了天地的奧祕,掌握了自然的權力,能夠起死回生,若非窮究萬卷書籍,洞悉所有事物的道理,是無法達到的。但現在有些並非博學的儒者從事醫學,也能治療疾病並獲得好評,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在天地之間,存在著道理和規律,道理可以勝過規律,因此,學問淵博的醫生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得以充分發揮救死扶傷的能力。然而,像張仲景這樣的醫學聖人,在當時也未得到廣泛認可,從他的《傷寒論》序文中可以看出,就像孔子一生未能為王,但其影響卻跨越時代,不在於一時的榮耀。
張仲景之後,許多醫學賢才陸續出現,他們大多在當時未得志,於是關門寫書,作為傳播學問的方式。而喻嘉言和柯韻伯兩位先生的著作,特別表達了他們的不滿,這正是道理和規律難以言喻的地方。如今從事醫學的人,不論是否算得上學識淵博,只要求能識字的,就能成為好醫生。不論識別多少字,只求識別一個字的,也可以成為好醫生。客人問:這是什麼字呢?莫非就是丁字嗎?我回答:類似的字。
不必去尋找其他,「人」字就是。人是由陰精和陽氣結合而成,左側代表陽,左邊的一撇,是陽的位置;右側代表陰,右邊的一捺,是陰的位置。寫字時,遇到一撇處自然輕輕揮動,因為陽主氣,呈現輕盈清新的特徵;遇到一捺處自然重重按壓,因為陰主精,呈現厚重渾濁的特徵。兩筆不相分離,代表陰陽互根的哲理;兩筆各自有位置,代表陰陽對立的哲理。
左撇不能讓它變為右捺,右捺也不能讓它變為左撇,這是陰陽不離的哲理。左撇從重到輕,象徵萬物源於水,即男女結合精氣,萬物得以生成,這是從陰轉陽的過程。右捺從輕到重,象徵形體由氣生成,即乾元的偉大,統領著整個天,坤元的極致,順應承載著天,這是陽統領陰的過程。這兩者結合就形成了人,這種結合的意義,在醫書中被稱為「抱」,《周易》中稱之為「交」,交合則會形成泰卦。
以人體的形態來淺顯說明,人鼻子下方、嘴脣上方的水溝穴,又稱為人中,取義於人處於天地之間(天氣通過鼻子通達,地氣通過嘴巴通達。天提供五種氣,由鼻子接收;地提供五種味道,由嘴巴接收。穴位位於中間,所以叫人中)。從人中向上,眼睛、鼻子、耳朵都是成對的孔(偶數筆畫),從人中向下,嘴巴和兩個排泄孔都是單獨的孔(奇數筆畫)。上面的三筆偶數代表陰,下面的三筆奇數代表陽,取天地之意,組合成泰卦。
人體外形主外部,必須結合陰陽的象徵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更何況維持生命運作的原理呢?人的意義真是太重大了!如果你遇到醫生,問他這個字,恐怕那些坐著豪華馬車、自負為名醫的人,也可能一個字都不認識。客人聽了我的話,也大笑著離開了。
4. 臟腑
5. 十二官
《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按:此以脾胃合為一官,恐錯簡耳。《刺法補遺篇》云: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採此補入,方足十二官之數。
白話文:
根據《靈蘭祕典論》所述,心臟是身體中的主宰器官,我們的精神意識從這裡產生。肺部是輔佐心臟的器官,負責調節身體各項生理機能。肝臟像一位將軍,負責策劃和思考。膽囊是公正的器官,負責做出判斷和決定。膻中(心包)是傳遞心臟信息的器官,讓人感到喜悅快樂。脾胃是倉庫類的器官,負責處理和儲存食物中的營養。大腸是負責傳輸的器官,使食物殘渣轉變為糞便。小腸是負責接收食物的器官,將食物分解為營養物質。腎臟是負責強壯身體的器官,技巧和能力從這裡產生。
三焦是負責排水的器官,確保水分正常排出。膀胱是像一個城市一樣的器官,儲存尿液,當氣血運行順暢時,就能正常排尿。需注意的是,原本將脾胃合併視為同一個器官,這可能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刺法補遺篇》提到,脾臟是負責提供建議的器官,能全面理解身體狀況;而胃是倉庫類的器官,負責處理食物中的營養。將這些資訊補充進來,才能達到十二個主要器官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