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散

BAI YU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金鏡賦集解》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6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4%
胃經 14%
大腸經 14%
肝經 14%
膽經 14%
脾經 14%
三焦經 14%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白雲散方劑中包含人中白,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人中白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白雲散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人中白可以清熱解毒,消退炎症,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2. 涼血止血,生津潤燥: 人中白亦具有涼血止血,生津潤燥的功效。白雲散若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出血不止等症,人中白可以涼血止血,減少出血,同時兼具生津潤燥,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口乾舌燥等症狀。

白雲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黃連性寒苦,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白雲散主治心火亢盛、神志不安、口舌生瘡、心煩失眠等症,而黃連可以清心火,降胃火,從根本上緩解症狀。
  2. 抑制細菌:黃連含有小檗鹼等生物鹼,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治療因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疾病。白雲散常用於治療腸胃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黃連的抗菌作用可以輔助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雲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與治療原理

「白雲散」主要應用於以下幾種情況,並展現其獨特的治療原理:

1. 疹後遍身糜爛

  • 症狀描述: 疹子消退後,全身出現糜爛,伴隨小水泡,形狀透明如水晶,迅速發展成膿包,並潰爛成糜。
  • 病機分析: 由於疹病後期,患兒飲水過多,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濕熱內蘊,外發肌膚。
  • 治療原理: 外用「白雲散」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的功效,可以直接作用於患處,控制炎症,促進傷口癒合。配合內服胃苓丸,可以健脾利濕,從根本上調節脾胃功能,消除濕熱病因。

2. 瘰癧及瘡瘍

  • 症狀描述: 頸部淋巴結腫大(瘰癧)以及腿部瘡瘍,初期紅腫疼痛,進而化膿,腐肉難消。
  • 病機分析: 瘰癧多因肝鬱氣滯,痰濕凝結而成;瘡瘍則為氣血壅滯,熱毒內盛所致。二者皆與氣血運行不暢,毒邪壅滯有關。
  • 治療原理: 「白雲散」(古文中又稱「一滴金」或「黑雲散」)在此起到提膿拔毒、去腐生肌的作用。在不同階段,根據病情調整用藥:
    • 初期: 以唾液調和「白雲散」外敷,可以消腫止痛,促進膿液排出。
    • 膿成期: 改用「黃雲散」繼續提膿拔毒。
    • 腐肉期: 用「去腐白雲散」去除腐肉,為新肉生長創造條件。
    • 魚眼期: 對於頑固的硬結(魚眼),則用「三品錠子」軟化,再以「去腐白雲散」清除。
    • 全程配合內服: 根據病情發展,分別使用養陰固精、歸芍六君、八珍湯加味等方劑,扶正祛邪,固本培元,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

3. 脂瘤

  • 症狀描述: 脂瘤生長於臀部,伴有胬肉外生,且根窠堅固,內部有白色條狀物及豆渣樣物質。
  • 病機分析: 脂瘤多因痰濕瘀血阻滯經絡而成,臀部氣血運行不暢,更易加重病情。
  • 治療原理: 以外用「白雲散」為主,點於胬肉,使其腐落。同時配合手法按摩,排出瘤內異物。對於深部堅硬組織,則用「三品藥線」深入瘤體,化解堅硬,使其轉化為膿液排出。內服則以養營湯加附子等溫補氣血之劑,扶助正氣,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促進瘤體消散。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白雲散」在古方應用中主要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斂瘡、提膿拔毒、去腐生肌的作用。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外用直接作用於患處,消除炎症,排出毒素,清除腐肉,促進新肉生長。同時,根據不同病情,配合內服方劑,從根本上調節機體功能,增強抵抗力,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需要強調的是,「白雲散」的具體組成和炮製方法在不同醫案中可能略有差異,但其核心功效和治療思路是一致的。

傳統服藥法


多年石灰(炒)。
每服輕者半錢,重者1錢,熱酒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皮膚瘀血斑疹

相同名稱方劑


白雲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九十四引《煙霞聖效》。 組成:多年石灰(炒)。 主治:心氣卒痛。

白雲散, 出處:《痘疹金鏡賦集解》卷六。 組成:人中白(煅)、川連(肉汁浸3-4次,以白爲度)。 主治:發斑丹。

白雲散, 出處:《幼科指掌》卷三。 組成:綠豆粉1兩,寒水石5錢,錦紋大黃2錢,白芷3錢。 主治:胎丹,以燈照手足身上,如雲頭之紅,或點尖之腫,皮膚隱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