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露膏
DI L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探驪集》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8.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滴露膏方劑中包含大風子,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大風子性味辛、苦、溫,具有解毒殺蟲之效。滴露膏多用於治療皮膚病,而大風子可以抑制細菌、真菌生長,有效控制感染。
其二,大風子具備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滴露膏針對的皮膚病多伴有瘙癢、紅腫等症狀,大風子可緩解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滴露膏中加入大風子,可發揮其抗菌、消炎、止癢等作用,有效治療皮膚病。
滴露膏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養補腎: 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填精、益氣養血的功效。滴露膏多用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陽痿早洩等症狀,而胡桃仁的補腎功效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 潤腸通便: 胡桃仁富含油脂,具潤腸通便的功效。滴露膏中加入胡桃仁,可以緩解因腎虛所致的便祕問題,同時也能改善腎虛所致的口乾舌燥症狀。
總而言之,胡桃仁在滴露膏中的加入,是基於其補腎潤腸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滴露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水銀,主要原因在於水銀的獨特性質。在中醫理論中,水銀被認為具有散寒、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和內科疾病。水銀的化學性質使其在某些情況下能夠有效地滲透皮膚,促進藥物的吸收,達到治療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水銀對人體有一定的毒性,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中毒現象。因此,傳統醫學上對於水銀的使用通常會謹慎,並在特定情況下使用。現代醫學則逐漸摒棄水銀的使用,因為已經有了更安全且有效的替代藥物。
總結來說,水銀在滴露膏中的應用源於其在傳統醫學中的歷史和療效,但隨著醫學的發展,對其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需重新評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滴露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專治疥瘡,屬中醫外科外用之劑。疥瘡乃濕熱毒邪鬱於肌膚,或蟲蟻侵蝕所致,症見皮膚瘙癢、丘疹、水皰,甚則潰爛流汁。滴露膏透過外抹,使濕毒外透,以「托毒外出」為核心治法,用後皮膚現紅點、結薄靨,即濕毒外發之象,符合傳統「以毒攻毒」「從外引邪」之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風子(24粒,去皮)
- 性辛熱,有毒,專攻殺蟲祛風。《本草綱目》謂其「主治風癩疥癬」,為古治疥瘡要藥,取其燥濕殺蟲之力,直剋疥蟲。
江子仁(巴豆,36粒,肥潤者)
- 辛熱大毒,具腐蝕、逐水消腫之效。外用可破積排毒,令疥瘡濕毒速潰。其「肥潤者」油脂豐富,助藥性滲透,與香油同炙,更增透皮之效。
核桃(1個,去皮)
- 甘溫潤燥,《開寶本草》載其「潤肌膚」,此處取核桃油脂調和諸藥,緩和大風子、巴豆峻烈之性,兼保護皮膚,防乾裂。
水銀(1錢,炙成泥或麵用)
- 辛寒有毒,為傳統殺蟲要藥。《本草拾遺》言其「療瘑瘡疥癬」,與大風子協同增強殺蟲之力。經炙後減其毒性,研膏使藥性均勻。
配伍邏輯
- 以毒攻毒:大風子、巴豆、水銀皆具毒性,合用以毒殺疥蟲,剋制濕熱蟲毒。
- 油脂載藥:核桃、香油為賦形基質,助藥力滲透肌膚,並緩和刺激性。
- 托毒外發:抹後烤火,借溫熱促藥性深入,激發濕毒外透為紅點,繼而結痂,符合「給邪出路」之則。
治療原理
此方結合「殺蟲、燥濕、透毒」三法。先以毒性藥直殺疥蟲,再以油脂載藥深入病所,終借火烤助藥力外托,使蟲毒隨皮損結痂而解。其效關鍵在於「全面塗抹」(避敏感部位),確保藥力遍達,不留餘邪。
傳統服藥法
大風子24粒(去皮),江子仁36粒(要肥潤者),核桃1個(去皮),水銀1錢(炙成泥或成面用)。
上藥前三味用香油炙紫色,入水銀細研成膏。
從頭頂往下,有疥無疥之處,遍身全行抹到,惟男子前襠,婦人兩乳不抹,此兩處若見藥膏,恐其潰爛;抹後用微火烤之,半日後,其遍身必起一層紅點,3-5日即乾,結小薄靨,其濕毒已全托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滴露膏外用,不可內服。
- 使用滴露膏時,應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 使用滴露膏後,若出現皮膚紅腫、發癢等症狀,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滴露膏,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六。 組成:大風子24粒(去皮),江子仁36粒(要肥潤者),核桃1個(去皮),水銀1錢(炙成泥或成面用)。 主治:疥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