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聖太白膏
DI SHENG TAI BA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抵聖太白膏中包含白膠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消腫止痛,散瘀止血:白膠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抵聖太白膏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白膠香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二、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抵聖太白膏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也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白膠香與這些藥材配合,能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更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抵聖太白膏中包含乳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抵聖太白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幫助傷口癒合。
二、消腫止痛:乳香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減輕疼痛,緩解炎症反應,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抵聖太白膏中包含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白蘞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抑制熱毒上炎,減輕因熱毒所致的頭痛、目赤、咽痛等症狀。抵聖太白膏主要用於治療熱毒上攻,導致的頭目眩暈,耳鳴,口苦,咽乾等症狀,而白蘞的清熱解毒功效,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二、白蘞性寒,能清泄肝火,對於因肝火上炎所導致的頭目眩暈、耳鳴等症狀,亦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抵聖太白膏中其他藥材如菊花、石決明等也具有清肝明目之效,與白蘞相互配合,可以增強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更好地治療因熱毒上炎或肝火上炎導致的頭目眩暈等症狀。
抵聖太白膏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祛風解表: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備祛風散寒、解表止痛之效。抵聖太白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白芷可有效疏散風邪,使鼻竅通暢,改善症狀。
- 消腫止痛: 白芷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頭痛、牙痛、鼻竇炎等症,而抵聖太白膏亦有治療類似症狀的功效,白芷的加入可增強其消腫止痛作用,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療效。
主治功效
抵聖太白膏主治功效分析
藥物組成
- 白膠香:十四兩,研為細末
- 乳香:一兩,別研
- 定粉:二兩
- 白蘞:六錢,銼碎
- 白芷:六錢,銼碎
古文記載主治
- 折傷閃肭,疼痛不已。
- 消腫㶸毒,祛邪止痛。
- 癰疽初生,腫疼尤甚。
- 瘡瘍腫癤,赤焮發熱。
- 毒氣結搏,肌膚痛急。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上述古文內容,抵聖太白膏主要針對跌打損傷和瘡瘍腫毒兩大類病症。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方中白膠香、乳香皆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要藥。白膠香活血止痛、溫經散寒,乳香消腫解毒、化瘀通絡,二者合用,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腫痛,以及癰疽初起的紅腫熱痛。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白蘞清熱解毒、收斂生肌,可針對瘡瘍腫毒的熱毒病機,發揮清解熱毒、消散癰腫的作用。
**祛風除濕,引藥達患:**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用於跌打損傷,可助祛除侵襲經絡的風濕之邪;用於瘡瘍腫毒,可引藥直達病所,增強療效。
**制膏外敷,直達病灶:**本方採用麻油熬製成膏,外敷患處,可使藥力直接作用於病灶,吸收迅速,療效確切。麻油本身亦具有潤燥、解毒、止痛的功效,可與諸藥協同增效。
總結
抵聖太白膏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兼以清熱解毒、祛風除濕,通過外敷的方式,直達病灶,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以及癰疽初起、瘡瘍腫痛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組方精當,配伍合理,體現了中醫外治法的獨特優勢。
傳統服藥法
白膠香14兩(研為細末),乳香1兩(別研),定粉2兩,白蘞6錢,白芷6錢(銼碎)。
消腫熁毒,祛邪止痛。
以麻油4兩,煉白蘞、白芷,候焦黃色,漉去二物,次下白膠香,候熔退火,次入乳香、定粉,再攪勻,傾入瓷器內,候凝 密封貯。
每用慢火炙動,量患處大小,紙上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性味辛溫,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抵聖太白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組成:白膠香14兩(研爲細末),乳香1兩(别研),定粉2兩,白蘞6錢,白芷6錢(銼碎)。 主治:消腫熁毒,祛邪止痛。主治:折傷閃肭,疼痛不巳,及癰疽初生,腫痛尤甚,瘡瘍腫癤,赤焮發熱,毒氣結搏,肌膚痛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