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皁鹽煎中加入「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藥力,引藥入藥: 鹽性鹹,味辛,入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在方劑中,鹽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加強藥物的療效。例如,對於一些寒凝血瘀的疾病,鹽能使藥物更有效地穿透寒邪,達到治療目的。
- 調和藥性,降低毒性: 一些藥物性寒,容易引起胃寒、腹瀉等副作用。加入鹽能中和藥物的寒性,使其更溫和,減少副作用。同時,鹽也能解毒,緩解藥物對人體的刺激。例如,在一些含有毒性藥物的方劑中,加入鹽能降低藥物的毒性,提高安全性。
皁鹽煎中加入豬牙皁,主要是利用其去腐生肌的功效。豬牙皁,又名豬牙皁角,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作用。
在皁鹽煎中,豬牙皁可以幫助清除瘡瘍膿液,促進傷口癒合,同時還能夠抑制細菌感染,達到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鹽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霍亂不得吐瀉」,即霍亂病症中出現上下氣機閉塞、嘔吐與腹瀉皆不暢的危急證候。傳統霍亂多因外感穢濁之氣或飲食不潔,導致中焦氣機逆亂,邪毒壅滯於脾胃。此時需急開其閉塞,通過「吐法」驅邪外出,以恢復氣機升降之常。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食鹽(炒):
性咸寒,炒後微溫,能「湧吐痰涎宿食」。食鹽滲透力強,可刺激胃黏膜,激發嘔吐反射,疏通壅滯之氣。古人認為其能「破結軟堅」,適用於痰濕、食積或穢濁之邪內阻。 - 牙皂:
性辛咸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其性走竄,具「開竅祛痰、催吐通閉」之效,尤其善於穿透膠結之痰濕穢濁。《本草綱目》載其能「通關利竅,吐風痰毒物」。
- 食鹽(炒):
配伍邏輯
- 協同湧吐:兩藥均具辛咸之性,食鹽通過滲透作用刺激胃脘,牙皂則以其辛烈之氣直攻痰涎閉塞,二者相合,形成強力催吐之效,迅速打開上焦之閉。
- 針對霍亂病機:霍亂不得吐瀉者,乃因穢濁之邪壅塞三焦,氣機升降全廢。此時若強行止吐止瀉,反致邪無出路。本方以吐法為先導,順應「因勢利導」之理,使邪毒從上而解,繼而氣機自通,吐瀉遂止。
治療原理
- 逆病勢而治:通過嘔吐排出胃腸穢濁,解開中焦痞塞,恢復脾胃升降之能,使後續氣機調暢,自然瀉下。
- 去邪存正:吐法雖峻,但對霍亂閉證而言,邪去則正安。待吐瀉後氣虛津傷,再以稀粥「助胃氣、生津液」,緩圖恢復。
三、潛在應用與禁忌
此方屬急救之劑,適用於實證閉塞,絕非虛證所宜。其峻烈之性需嚴格掌握劑量與服法,中病即止,過吐易傷胃氣。後世醫家對吐法運用趨於謹慎,亦需結合脈證審慎辨治。
(按:此分析僅依古籍記載推演,未涉現代醫學觀點。)
傳統服藥法
食鹽(炒)1兩,牙皂1錢。
水煎服,取吐。
切不可與谷食米飲,入口即死。必待吐瀉過二三時,直至飢甚,方可與稀粥慢慢調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皂鹽煎,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食鹽(炒)1兩,牙皂1錢。 主治:霍亂,不得吐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