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脹分消丸中包含胡蘿蔔子,主要基於其 利水消腫 的功效。
胡蘿蔔子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通乳下乳、潤腸通便等作用。其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有著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胡蘿蔔子亦可潤腸通便,對於因便祕引起的腹脹,亦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因此,五脹分消丸中加入胡蘿蔔子,可有效改善因水濕停滯、便祕等因素導致的腹脹症狀。
五脹分消丸中加入巴豆,是基於其峻下逐瘀的功效。
巴豆性味辛熱,具有攻積瀉下、逐瘀消腫的功效。對於五脹積聚,尤其是因痰濁瘀血阻滯所致者,巴豆可起到疏通經絡、消散積聚的作用。
然而,巴豆藥性猛烈,需謹慎使用。其毒性較大,需配合其他藥物制約,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五脹分消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脹的功效。枳殼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散結消脹、理氣止痛的作用。
五脹分消丸用於治療腹脹,而枳殼能疏肝理氣,消散積滯,從而達到消脹止痛的效果。此外,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五脹分消丸所針對的嘔吐症狀,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五脹分消丸中包含琥珀,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解鬱,消腫止痛: 琥珀性味甘辛溫,入心、肝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瘀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五脹之證,多因肝氣鬱結,氣血瘀滯所致,琥珀可以疏肝解鬱,促進氣血運行,並消散瘀血,緩解腫脹疼痛。
2. 安神定志,緩解驚悸: 五脹常伴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琥珀入心經,可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緩解因氣血瘀滯所致的驚悸不安。
五脹分消丸中加入降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行氣止痛: 降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作用。五脹分消丸主治腹脹、腹痛,常由氣滯血瘀、寒凝氣滯引起,降香可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二、溫脾散寒: 五脹分消丸所治之症,往往伴有脾胃虛寒,導致消化不良,腹脹腹痛。降香可溫脾散寒,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能力,從而緩解腹脹症狀。
因此,降香的加入,既可行氣止痛,又可溫脾散寒,起到協同治療五脹分消丸主治病症的作用。
五脹分消丸中含有螻蛄,主要原因如下:
- 消腫散結: 螻蛄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消腫散結、利水通淋的功效。對於因濕熱瘀阻導致的腹脹、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活血化瘀: 螻蛄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血瘀導致的腫塊、疼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主治功效
五脹分消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增訂通俗傷寒論》及《重訂通俗傷寒論》皆指出,五脹分消丸主要用於治療由食、痰、水、血、蟲等因素引起的腹脹,統稱為「五脹」。這些脹證雖均為氣機阻滯,但病因各有不同,故其表現亦有所差異。具體而言,此方適用於以下情況:
- 濕滯傷脾,食不運化: 患者因濕邪阻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引起食積腹脹。
- 肝鬱乘脾,氣臌虛脹: 肝氣鬱結,橫逆犯脾,使脾氣虛弱,導致腹脹虛腫。
- 小便短澀: 脹病常見小便不利,此方能通利小便,使邪氣從下而出。
- 久則腿膝腳腫,上氣喘息: 病程日久,水濕停聚,導致下肢水腫,甚則上逆影響呼吸。
- 臌脹初起: 此方可用於各種臌脹的初期治療,無論是由食積、痰飲、水濕、瘀血或蟲積引起。
- 蟲蠱,血蠱: 作為輔助治療,配合特定藥方可治療蟲積和血瘀引起的蠱脹。
治療原理
五脹分消丸的治療原理,在於其組方能針對不同病因引起的氣機阻滯,達到疏通氣機,消脹除邪的目的:
通降氣機,消積導滯:
- 蘿蔔子: 具有消食導滯,行氣化痰之功,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消除食積。
- 枳殼: 具有破氣除痞,消脹導滯的功效,能開通氣機,解除氣滯引起的脹滿。
- 生川軍: 具有瀉熱通便,導滯下行的作用,能清除腸道積滯,促進排便。
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 巴豆(炮製後): 具有活血化瘀,破積散結的功效,能消除血瘀引起的脹滿。
- 降香: 具有活血行氣,散寒除濕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氣機阻滯。
解毒殺蟲,疏利水道:
- 巴豆(炮製後): 巴豆雖然有活血化瘀功效,但同時也有解毒殺菌的作用,可能針對蟲積引起的脹證。
- 螻蛄(酒炒): 具有利水消腫,通利水道之效,有助於排除體內水濕。
安神定志,輔助調和:
- 琥珀: 具有安神定志,活血散瘀的作用,能緩解因脹病引起的不適,並有助於改善整體氣機運行。
總體而言,五脹分消丸通過綜合運用消食導滯、行氣化痰、活血化瘀、利水除濕等方法,達到疏通氣機、消除積滯、改善腸胃功能,從而達到治療腹脹的目的。此外,古文強調此方「病從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真氣」,說明此方在治療腹脹時,注重疏導,而非峻攻,並配合調補氣血藥物,以達標本兼治之效。
古文分析
古文提及此方乃治「臌脹之要藥」,表明其在治療腹脹方面的顯著地位。並強調其治療原則是「峻補其下,疏啟其中」,即在通利小便的同時,疏通中焦氣機。此方配合其他藥物使用,如蟲蠱配檳榔大棗湯,血蠱配當歸大戟湯,可提高療效。
古文亦警示「若病者求速愈,醫生圖速效,概從峻削直攻,其始非不暫消,其後攻之不消矣」,強調治療脹病應緩圖,不宜急於求成,以免損傷正氣,導致病情加重。同時也指出腫、脹、臌、蠱四端,需要辨明病因,方可有效施治,而五脹分消丸在此中扮演重要角色。
古文還將此方與王金壇尊重丸進行比較,指出五脹分消丸「力大而效速」,肯定了其在治療脹病方面的優勢。在具體用藥方面,古文也根據不同的病因和體質,提出相應的加減和配伍方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蘿蔔子4兩,巴豆肉16粒(拌炒去油),炙牙皂兩半,枳殼4兩(燒酒煮乾,切片,炒),生川軍1兩(醋、酒同炒),琥珀末1兩,紫降香5錢,螻蛄10只(去足翅上截,酒炒)。
上藥各為細末,再研極勻,水法丸,如芥菜子大,用景岳十香丸半料為衣。
每服5分,空心吞下,日2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脹分消丸,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蘿蔔子4兩,巴豆肉16粒(拌炒去油),炙牙皂兩半,枳殼4兩(燒酒煮乾,切片,炒),生川軍1兩(醋、酒同炒),琥珀末1兩,紫降香5錢,蝼蛄10隻(去足翅上截,酒炒)。 主治:食、痰、水、血、蟲脹。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