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香丹

BI XIANG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肝經 15%
腎經 15%
大腸經 11%
肺經 11%
脾經 7%
膀胱經 7%
膽經 7%
胃經 3%
小腸經 3%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膽經
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碧香丹方中加入天竹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熱解毒:天竹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

二、化痰止咳:天竹黃能清熱化痰,並能止咳平喘。對於因熱痰阻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痰黃稠黏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天竹黃在碧香丹方中,可起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熱毒或痰熱引起的相關疾病。

碧香丹方劑中包含不灰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不灰木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碧香丹中,不灰木可與其他藥材配合,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適用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不灰木亦具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在碧香丹中,不灰木可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碧香丹方劑中包含赤石脂,主要是利用其止血收斂的功效。

赤石脂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生肌的功效。其性寒,可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出血有較好的止血作用;其味甘,能收斂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碧香丹方劑中加入赤石脂,可以幫助止血,減少出血量,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碧香丹中加入龍骨,主要是基於其鎮靜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

龍骨性平味甘,歸心、脾、腎經,具有鎮心安神、收斂固澀、補腎強骨等作用。在碧香丹方中,龍骨主要用於鎮靜安神,緩解精神緊張、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龍骨還能收斂固澀,對脾胃虛弱、泄瀉等症有一定緩解作用。

此外,龍骨還具有補腎強骨之效,可以幫助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骨質疏鬆等症狀。因此,龍骨在碧香丹方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

碧香丹中包含輕粉,主要是因為輕粉具有以下作用:

  1.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能清熱解毒,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燥濕止癢: 輕粉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由於輕粉毒性較大,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中藥方劑[碧香丹]的組成中包含鉛霜,主要因鉛霜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腫作用。鉛霜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紅腫、瘡瘍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然而,鉛霜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時需謹慎控制劑量,以免引發副作用。其解毒功能主要來自於鉛的化學性質,但其使用必須遵循中醫理論中的慎重原則,以確保其療效的同時不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碧香丹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肺熱、散結毒,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癤腫等症,與碧香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利濕化痰:文蛤有利濕化痰之功,能通利水道,化痰止咳,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碧香丹中加入文蛤,有助於化解痰濕,改善呼吸系統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碧香丹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組成

碧香丹主要由以下藥物組成:

  • 天竺黃
  • 龍骨
  • 不灰木 (燒赤,放冷)
  • 赤石脂
  • (部分版本加入鐵粉、定粉、鉛白霜、細蛤粉)

古籍記載主治功效

綜合《証治準繩‧幼科》、《幼幼新書》、《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等古籍記載,碧香丹主治:

  • 小兒吐瀉後,大渴不止
  • 不得眠睡
  • 甚至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疳疾

方劑藥理分析與治療原理

碧香丹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清熱生津,止渴除煩: 小兒吐瀉後,津液耗傷,容易導致大渴不止。方中天竺黃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餘熱,同時不灰木滋陰潤燥,兩者合用,可清熱生津,緩解口渴。

  2. 收斂固澀,止瀉止吐: 吐瀉日久,脾胃虛弱,固攝無力。赤石脂具有收斂固澀之功,能幫助止住吐瀉。

  3. 鎮靜安神,寧心除煩: 吐瀉後,心神不寧,容易導致不得眠睡。龍骨具有鎮靜安神之效,能平復心神,改善睡眠。

  4. 部分版本添加之藥物作用:

    • 鐵粉、鉛白霜:可能具有收斂、止血、生肌等作用,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腸胃黏膜。
    • 定粉、細蛤粉:可能具有收斂、制酸、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綜合而言,碧香丹透過清熱生津、收斂固澀、鎮靜安神等作用,達到止渴、止瀉、安神之效,從而治療小兒吐瀉後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並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成疳疾。其針對病機,組方精妙,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天竺黃1兩,不灰木(燒赤放冷)1兩,赤石脂1兩,龍骨(煅)1兩(先為細末),膩粉1兩,定粉1兩,鉛白霜1兩,蛤粉1兩(別研)。
上拌勻,入麝香半兩,再研,滴水和丸,如雞頭子大。
每用1粒或半粒,同蚫螺兒2個細研,沸湯浸化,卻用冷水沈極冷服。
方中膩粉,《普濟方》作「鐵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碧香丹,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天竺黃1兩,不灰木(燒赤放冷)1兩,赤石脂1兩,龍骨(煅)1兩(先爲細末),膩粉1兩,定粉1兩,鉛白霜1兩,蛤粉1兩(别研)。 主治:小兒吐瀉後,大渴不止,不得眠睡,甚則變疳。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