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蛤散

冰蛤散

BING H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肺經 17%
心經 17%
肝經 17%
大腸經 10%
膀胱經 10%
脾經 6%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冰蛤散方劑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鎮驚安神: 龍骨性味甘鹹平,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斂汗固精的功效。冰蛤散主治心腎不交,虛熱內擾所致的失眠、心悸、多夢、遺精等症狀,龍骨的鎮驚安神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使患者安神定志,改善睡眠品質。
  2. 固澀止汗: 龍骨亦具有一定的固澀止汗作用,對於冰蛤散治療的盜汗、自汗等症狀也有輔助作用,有助於提升療效。

冰蛤散方劑中包含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效。其能清瀉肝火,利濕化濁,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黃疸、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軟堅散結、消腫止痛:文蛤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以治療痰核、癭瘤、乳房腫塊等病症。同時,其亦可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

因此,冰蛤散方劑中加入文蛤,可有效地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濕退黃、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等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冰蛤散方中使用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針對外感熱邪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起到清熱消炎的作用。
  2. 開竅醒神: 冰片具有芳香開竅的功效,能通利鼻竅,改善嗅覺功能,同時亦能醒神開竅,對於因熱邪壅塞而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冰片在冰蛤散方中,可發揮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冰蛤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濕熱流竄」所致諸瘡瘍,其病機核心為濕熱蘊結皮膚,化腐成膿。所載症狀可分三類:

  1. 皮膚糜爛性瘡瘍:如「黃水瘡」(膿疱瘡)、「禿瘡」(頭癬),特徵為滲液流黃水,屬濕毒外發。
  2. 鼻部濕熱瘡:如「鼻生粟米瘡」「兒童鼻瘡」,多因肺胃濕熱上蒸鼻竅,致皮膚紅腫潰癢。
  3. 濕熱下注之症:如「腳氣」(非今之維生素缺乏症,實為濕腳氣,症見足部糜爛、滲液),乃濕熱鬱於下肢。

此方針對「濕、熱、腐」三階段,以「燥濕—解毒—斂瘡」為治則。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龍骨(1兩)

    • 性澀平,傳統用於「收濕氣」「生肌斂瘡」。其礦物成分(碳酸鈣、磷酸鈣)能吸附滲出液,形成物理性保護層,促進瘡面乾燥結痂。
    • 古人觀其質重沉降,喻其能「鎮浮越之濕熱」,實則取其收斂之性,抑制組織滲出。
  2. 蛤粉(1兩)

    • 為牡蠣殼或文蛤殼煅製之粉,性寒鹹,傳統歸肺腎經,功能「清熱利濕」「化痰軟堅」。
    • 煅後含氧化鈣等鹼性物質,可中和瘡面酸性分泌物,緩解刺激;微細顆粒結構亦有吸濕作用,輔助龍骨斂瘡。
    • 古人取其「殼」類屬性,聯想「以皮治皮」,強化走表之效。
  3. 梅片(即冰片,5分)

    • 辛香走竄,傳統用以「透熱化腐」「開竅止痛」。其揮發性成分(如龍腦)能局部輕微麻醉、抑菌,減輕瘡面灼痛感。
    • 在方中為佐使藥,借其芳香宣透之性,助龍骨、蛤粉藥性滲透,同時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瘡瘍病原。

配伍邏輯與科學內涵

  • 礦物與生物殼類協同:龍骨(無機鈣鹽)與蛤粉(生物鈣鹽)皆具吸濕收斂之共性,但蛤粉煅後微寒,可制龍骨溫性,使全方偏涼,更契合濕熱證。
  • 動靜結合:龍骨、蛤粉靜態收斂,梅片動態透散,一收一散,避免閉門留寇。
  • 局部微環境調節:三藥共研外敷,可形成乾燥、弱鹼性且含抑菌成分的瘡面覆蓋層,符合現代「濕疹宜保濕,潰瘍宜乾燥」的創面處理原則。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雖藥簡而力專,針對濕熱型皮膚病之滲出期,直折病勢,後續需調理臟腑以防復發。

傳統服藥法


龍骨1兩,蛤粉1兩,梅片5分。
燥濕解毒。
將龍骨、蛤粉先研為細面,然後再入海片研均。
乾敷或用香油調敷於患處。
忌食辛辣、酒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治療濕熱流竄,皮膚糜爛。及鼻生粟米瘡,兒童鼻瘡,黃水瘡,禿瘡,腳氣等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膿痂疹天疱瘡皮膚糜爛

相同名稱方劑


冰蛤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 組成:龍骨1兩,蛤粉1兩,梅片5分。 主治:燥濕解毒。主治:濕熱流竄,皮膚糜爛。及鼻生粟米瘡,兒童鼻瘡,黃水瘡,禿瘡,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