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黃丸

雙黃丸

SHUANG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偏寒 (0.7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肝經 20%
脾經 20%
心經 10%
胃經 10%
膽經 10%
腎經 10%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雙黃丸中含有黃連,主要源於其清熱燥濕之效。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大腸經,能清心火、瀉胃火,並可燥濕止瀉。

雙黃丸乃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而黃連正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良藥,配合其他藥物如黃芩、金銀花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雙黃丸中含有硫磺,是因其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硫磺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其主要功效為:

  • 清熱解毒:可清熱解毒,治療因濕熱毒邪引起的瘡瘍腫毒、皮膚病等。
  • 燥濕止癢:能燥濕止癢,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

雙黃丸中含有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配合硫磺的燥濕止癢功效,可有效治療因濕熱毒邪引起的瘡瘍腫毒、皮膚病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雙黃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洩瀉注水,腸鳴肚疼」,其證候特點為:

  1. 水瀉如注:泄瀉清稀如水,顯示脾胃運化失司,水濕下迫大腸。
  2. 腸鳴腹痛:濕阻氣滯,腸道蠕動異常,濁氣不通而鳴響、絞痛。

此證多因飲食不節、濕熱內蘊,或寒濕困脾,導致中焦升降失常。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 大黃(君藥):苦寒沉降,瀉熱通腸,攻積滯,推盪濕熱穢濁從大便而去。
  • 蒲黃(臣藥):甘平,活血化瘀兼利小便,助大黃分消濕熱,緩解腸絡氣滯血瘀所致腹痛。
  • 大蓼子(水紅花子)(佐藥):辛涼,消積利尿,散血消腫,針對水濕停聚與腸道積滯。
  • 檳榔(佐使藥):辛溫,行氣消積、利水化濕,破氣下行以除脹滿。
  • 雞肫皮(雞內金)(使藥):甘平,健胃消食,化石通淋,助運化而治本。

2. 配伍邏輯

  • 通因通用:以大黃瀉下導滯,符合「洩瀉因積滯者,當先去其積」之則。
  • 氣水並調檳榔行氣、蒲黃利水,氣行則濕化,水去則瀉止。
  • 標本兼治雞內金健運脾胃以固本,配合他藥攻邪而不傷正。

3. 治療機理
本方針對「濕熱夾積」之泄瀉,透過:

  • 瀉熱通腸(大黃)→清除腸道濕熱積滯。
  • 利水消腫(蒲黃、大蓼子)→分利水濕從二便出。
  • 行氣止痛(檳榔)→疏通腸道氣機以緩腹痛。
  • 健脾助運(雞內金)→恢復中焦運化功能。

三、應用特點

  • 酒調服:酒性辛熱,可反佐大黃之寒涼,兼行藥勢,助藥力速達病所。
  • 時辰服藥:「日出時」為陽氣升發之際,順應人體氣機,助藥力驅邪外達。

總結:「雙黃丸」以通泄為主,結合利水、行氣、健脾,適於實證泄瀉(濕熱積滯型),體現中醫「通可去滯」之法。

傳統服藥法


大黃、蒲黃、大蓼子(即水紅花子)、檳榔、雞肫皮(焙)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大人5錢,小兒2錢5分,日出時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中有鳴叫聲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雙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黃連(炒)半分,硫黃半分。 主治:小兒泄瀉註水,腸鳴肚疼。

雙黃丸,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七。 組成:大黃、蒲黃、大蓼子(即水紅花子)、檳榔、雞肫皮(焙)各等分。 主治:痞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