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滋腎飲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除濕止癢: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除濕止癢的功效。滋腎飲常用於治療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腰膝痠軟、耳鳴、潮熱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而黃柏可有效清瀉虛火,緩解上述症狀。
- 固腎止瀉:黃柏還有收斂固澀、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腎氣不固、遺精滑泄等症狀。滋腎飲中加入黃柏,可以起到固腎止瀉的輔助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滋腎飲中添加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滋腎飲主要用於治療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乾舌燥等症狀,若患者同時伴有濕熱內蘊、黃疸等症,則可藉助大青鹽的清熱解毒之效,以消退濕熱,改善黃疸,進一步促進腎陰的恢復。
- 配伍增效,引藥入腎: 大青鹽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滋腎飲的療效。例如,大青鹽與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配伍,可引藥入腎,提高滋陰養腎的效果。同時,大青鹽的鹹味,能更好地引導藥性下行,達到滋陰降火、清熱利濕的效果。
滋腎飲方劑中,加入升麻,目的在於「升陽舉陷」,以提升腎氣,改善腎陽虛所致的症狀。
升麻性味甘微苦、涼,具有升陽舉陷、解毒消腫之功效。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小便清長等症狀,升麻能夠通過提升陽氣,溫補腎陽,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
此外,升麻還能起到疏散風寒的作用,對於因腎陽虛導致的風寒入侵,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滋腎飲」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現存古籍記載,「滋腎飲」並非單一方劑,而是有多種組成與主治各異的同名方劑。以下根據不同古籍記載,分別分析其組成、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一、 治療齒痛的滋腎飲(《續名醫類案》、《證治針經》)
組成: 黃柏、青鹽、升麻。
主治: 腎火上炎引起的齒痛,症見齒痛劇烈,脈洪數有力,甚則齒齦腫脹。亦有記載用於腎火旺盛導致的牙齒過長。
治療原理:
- 黃柏: 清瀉腎火,瀉火解毒,清熱燥濕。腎開竅於齒,腎火上炎則齒痛,黃柏直折腎火,釜底抽薪。
- 青鹽: 鹹寒入腎,引火下行,堅固腎陰。鹽性潤下,引上炎之火歸於下焦,同時鹹能入腎,滋補腎陰。
- 升麻: 清熱解毒,升清降濁,引藥上行,直達病竈。升麻一方面能清上焦之熱,另一方面能引諸藥上行,直達齒齦,增強療效。
此方劑精簡而效宏,針對腎火上炎之齒痛,清熱瀉火與滋陰引火下行並用,標本兼治。
二、 治療耳門癰的清肝滋腎飲(《萬氏祕傳外科心法》)
- 組成: 未詳述具體藥物組成,但從方名推斷,應包含清肝火與滋腎陰的藥物。
- 主治: 肝腎蘊熱上炎引起的耳門癰,症見耳門紅腫熱痛。
- 治療原理:
- 清肝瀉火: 耳門為少陽經循行之處,肝火上炎循經上擾,故用清肝瀉火之法。
- 滋補腎陰: 肝腎同源,腎陰不足,肝火易亢,滋腎陰可使水能制火,防止肝火復熾。
- 此方劑內外兼治,內服清肝滋腎飲以治其本,外用萬靈膏、生肌散以治其標,標本兼顧。
三、 治療虛火上炎的滋腎飲(《續名醫類案》)
- 組成: 滋腎飲子(組成未詳述)合生脈散。
- 主治: 虛邪內鬱,勞倦傷中,正氣不足,虛火上炎,症見發熱,小便不通。
- 治療原理:
- 滋腎陰: 勞倦傷中,正氣不足,易致陰虛火旺,滋腎陰可使陰陽平衡,虛火自降。
- 益氣生津: 生脈散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可補充因勞倦傷中所耗損的氣津。
- 此方劑滋陰與益氣並用,使陰陽調和,虛火得降,小便自通。
四、 治療白濁的滋腎飲(《古今醫鑒》)
- 組成: 川萆薢、麥門冬、遠志、黃柏、菟絲子、五味子、竹葉、燈心草、大黃。
- 主治: 白濁初起,小便渾濁。
- 治療原理:
- 清熱利濕: 黃柏清下焦濕熱,萆薢、竹葉、燈心草利濕通淋,使濕熱從小便排出。
- 滋陰固腎: 麥門冬、菟絲子、五味子滋陰補腎,固攝腎精,防止精微下泄。
- 活血化瘀: 遠志活血化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炎症的消退。
- 此方劑清熱利濕與滋陰固腎並用,使濕熱得清,腎精得固,白濁自愈。
五、 治療腎肝虛損的滋腎飲(《古方彙精》)
- 組成: 熟地、天冬、五味子、枸杞子、黃柏、黑大豆、牡丹皮、川石斛、甘菊花、阿膠、車前子。
- 主治: 腎肝虛損,精血枯竭,瞳人散大,目視無光。
- 治療原理:
- 滋補肝腎: 熟地、枸杞子、阿膠滋補肝腎,填精益血。
- 清熱瀉火: 黃柏、牡丹皮清瀉虛火,防止虛火上擾。
- 養陰明目: 天冬、川石斛、甘菊花養陰明目,改善視力。
- 此方劑滋補肝腎與清熱瀉火並用,使精血得充,虛火得降,目疾自愈。
六、 治療腎虛足熱,小便不利的滋腎飲(《不知醫必要》)
- 組成: 熟地、牛膝、生地、知母、黃柏、豬苓、綠豆、澤瀉。
- 主治: 腎虛足熱,小便不通,肚腹腫脹,甚則眼睛欲突出。
- 治療原理:
- 滋陰補腎: 熟地、生地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 清熱利濕: 知母、黃柏清熱瀉火,豬苓、澤瀉利水滲濕,使濕熱從小便排出。
- 引火下行: 牛膝引火下行,緩解足熱。
- 此方劑滋陰補腎與清熱利濕並用,使腎陰得充,濕熱得泄,小便自通。
綜上所述,「滋腎飲」並非固定方劑,其組成與主治隨著不同醫家經驗與臨牀需求而有所變化。相同之處在於,這些方劑都以滋補腎陰為核心,並根據具體病症配伍清熱瀉火、利濕通淋、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等藥物,以達到治療目的。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選擇合適的「滋腎飲」方劑。
傳統服藥法
厚黃柏3錢,青鹽1錢,升麻1錢。
上以水五碗,煎湯頻頻漱之,咽下。
齒痛:一人患齒病,每有房勞,齒即俱長,痛不可忍,熱湯涼水,俱不得入;凡有惱怒,病亦如之。十年前尚輕,十年後殊甚,每發必三五日,呻吟苦狀難述,竟絕欲,服補腎丸,清胃飲俱不效。一日因疾作,七日不飲食,診其脈,上二部俱得本體,惟二尺洪數有力,愈按愈堅,此腎經火邪太盛也。以滋腎飲餌之,藥入口,且嗽且咽,下二盞,隨覺丹田熱氣升上,自咽而出,復進二盞,其痛頓止,齒即可叩,遂愈,永不再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腎飲, 出處:《易氏醫案》。 組成:厚黃柏3錢,青鹽1錢,升麻1錢。 主治:齒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