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翁地仙丹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花椒能有效緩解。
- 祛風除濕,止癢止痛:花椒具有祛風除濕、止癢止痛的功效,能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皮膚瘙癢等症。在神翁地仙丹中,花椒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止痛、消炎的效果。
綜上所述,花椒在神翁地仙丹中起著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祛風除濕、止癢止痛的作用,為藥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神翁地仙丹方劑中包含木鱉子,主要原因在於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 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神翁地仙丹作為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方劑,木鱉子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消腫之效。
- 清熱解毒: 木鱉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導致的腫痛,也有一定療效。神翁地仙丹所治病症中,也包含一些因熱毒引發的疼痛,木鱉子的清熱解毒功效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木鱉子作為神翁地仙丹的組成部分,可以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目的。
神翁地仙丹方中包含白膠香,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白膠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能疏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胸痛、跌打損傷等症狀有良好療效。此外,白膠香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也有幫助。因此,白膠香在神翁地仙丹中,可起到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病症的作用。
「神翁地仙丹」方劑中加入「五靈脂」,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止痛: 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效。方中若有瘀血阻滯經絡,導致疼痛,則五靈脂可幫助改善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祛風除濕: 五靈脂亦有祛風除濕之功。若方中涉及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則五靈脂可協助驅除風濕之邪,消除濕氣,改善患者的症狀。
神翁地仙丹中使用黑牽牛,主要基於其瀉下和消積的功效。黑牽牛,又名黑醜,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其具有瀉熱通便、消積化滯的功效,對於熱結便祕、食積腹脹等症狀,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在神翁地仙丹中,黑牽牛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加強其瀉下通便的效果,同時也兼具消積化滯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食積腹脹等問題。
神翁地仙丹方中加入黑豆,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益精: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烏髮黑鬚的功效。神翁地仙丹主要針對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鬚髮早白等,而黑豆的補腎功效正好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補腎效果。
2. 改善腎臟功能: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其中特別是豐富的卵磷脂,可以改善腎臟功能,促進腎臟排毒,有助於緩解腎虛所致的各種不適。
神翁地仙丹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除濕、止痛散寒: 烏頭性溫熱,味辛、苦,入肺、腎經,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散寒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麻木、關節僵硬等症狀。
- 溫陽補腎: 烏頭亦可溫陽補腎,對於腎虛陽衰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泄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使用時需謹慎,並需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翁地仙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痹腳氣」,屬中醫風濕痹證範疇。
- 風痹:指風邪偏勝之痹證,特點為肢體關節疼痛遊走不定,或筋脈拘急,多因風寒濕邪侵襲,氣血不通所致。
- 腳氣:此處非指現代「維生素缺乏」之腳氣病,而是中醫「濕腳氣」或「乾腳氣」,主因風濕、寒濕流注下肢,症見足脛腫重、麻木痠痛,甚至攣急上衝;或風毒夾濕,鬱久化熱,發為腳膝紅腫熱痛。
此方以溫散風寒、祛濕通絡、活血止痛為主,適用於風寒濕邪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之痹痛、腳膝腫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組方結構與藥性配伍
全方以「辛溫通散、破積逐瘀」為核心,藥物分佈層次如下:
(1) 祛風散寒止痛
- 草烏(7兩):大辛大熱,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為治寒痹要藥。經鹽油炮製後減毒,增其走竄之力。
- 川椒(2兩):辛熱溫中,散寒燥濕,助草烏驅散經絡風寒。
(2) 活血通絡止痛
- 五靈脂(3兩):苦溫,活血散瘀,通利血脈,酒製後增強流通性。
- 白膠香(5兩):辛苦平,既能活血涼血,又能生肌止痛,調和寒熱藥性。
(3) 攻積逐水消腫
- 黑牽牛(6兩):苦寒瀉下,逐水消腫,通利二便,導濕熱下行。
- 木鱉子(4兩):苦微甘溫,散結消腫、攻毒止痛,善治風濕痹痛。
(4) 調和與固護
- 赤土(土朱)(9兩):甘平,止血斂瘡,既能佐制諸藥峻烈之性,又可防活血過猛傷正。
- 黑豆(8兩):甘平解毒,緩和草烏、川椒之燥烈,兼益腎利水。
- 天仙子(1兩):苦溫,解痙止痛,助緩解筋脈拘急。
2. 治療機理推論
- 散寒祛濕:草烏、川椒溫經散寒,開痹止痛;木鱉子、黑牽牛滲濕消腫,針對風寒濕邪留滯。
- 活血通絡:五靈脂、白膠香活血化瘀,改善氣血瘀阻;天仙子舒筋緩急,治痹痛拘攣。
- 瀉濁導滯:黑牽牛、木鱉子通利二便,使濕毒從下而泄;黑豆、赤土調和中焦,防攻伐傷正。
3. 製法與服法
- 醋糊為丸:醋性酸收,能引藥入肝經(肝主筋),增強舒筋活絡之效。
- 茶清或酒送服:
- 酒助藥力溫通,適合寒濕偏重者;
- 茶清微寒,可稍制溫燥,適用於兼輕微熱象者。
三、總結
此方以「溫通攻逐」為法,針對風寒濕痹與腳氣屬實證者,通過散寒、逐瘀、利水、通絡之配伍,使邪去絡通。然藥性峻烈(如草烏、牽牛),須辨證明確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天仙子1兩,川椒2兩(去子並開口者),木鱉子4兩,白膠香5兩(煮過,別研),五靈脂3兩(陳黑色好者,用好酒浸,投水淘去,絹濾過,曬乾),黑牽牛6兩,黑豆8兩,草烏7兩(小而堅實者洗淨,用鹽在油中並炒,令色焦黃,折裂候冷,以紙布之類揩令淨),赤土(即土朱)9兩。上為末,同入白膠香、木鱉子末,用隔年好醋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茶清或酒送下,病甚者頻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翁地仙丹, 出處:《醫方大成》卷三。 組成:天仙子1兩,川椒2兩(去子并開口者),木鱉子4兩,白膠香5兩(煮過,别研),五靈脂3兩(陳黑色好者,用好酒浸,投水淘去,絹濾過,曬乾),黑牽牛6兩,黑豆8兩,草烏7兩(小而堅實者洗淨,用鹽在油中并炒,令色焦黃,折裂候冷,以紙布之類揩令淨),赤土(即土朱)9兩。 主治:風痹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