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丸

QING P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膀胱經 16%
心經 14%
肝經 14%
脾經 14%
腎經 8%
胃經 8%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平丸」方劑中加入浮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利水消腫:浮萍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可有效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散水腫。
  2. 清熱解毒:浮萍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

因此,清平丸方劑中加入浮萍,旨在發揮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清平丸方劑中含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烏頭性寒,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寒邪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而清平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疼痛、麻木不仁等症狀,其病機為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故烏頭在此方劑中起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以解除寒邪阻滯,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因此,烏頭在清平丸中雖為毒性藥物,但其應用有其合理性,需嚴格控制劑量及用法,以發揮其療效,避免毒副作用。

清平丸方劑中加入玉竹,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潤肺:玉竹性甘寒,入肺經,具滋陰潤肺之功效,可緩解燥熱傷肺,並有助於改善因肺燥引起的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與清平丸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相輔相成。

二、 養陰生津:玉竹能滋陰生津,有助於緩解口渴、便祕等陰虛症狀,同時還能改善脾胃功能,提升患者的整體體質,促進機體康復。

清平丸中加入風藤,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祛風止痛: 風藤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清平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言語不清等,而風藤的祛風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活血通絡: 風藤亦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經絡通暢,進而緩解因氣血瘀阻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清平丸中加入風藤,可增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效果。

清平丸方劑中含有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散寒: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散寒之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鼻塞、喘息等症狀。
  2. 通鼻竅: 麻黃能通鼻竅,利鼻竅,對於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清平丸方劑中麻黃的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清平丸中包含麝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麝香氣味芳香濃烈,可以通過鼻腔迅速到達腦部,起到開竅醒神的作用。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淤血消散,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清平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而麝香的藥性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清平丸主治功效分析

清平丸,綜觀《回生集》、《解圍元藪》、《目經大成》、《救生集》等多部醫書之記載,其主治功效廣泛,絕非僅限於《解圍元藪》所載之「大風、中風、跌蹼、打傷、喎瘓等症」。 綜合各方論述,清平丸的治療機理及主治範圍可歸納如下:

主治範圍

  1. 時行瘟疫及傳染病:
    • 《回生集》明言清平丸「統治一切天行四時瘟疫。彼此傳染。」,凡遇「憎寒壯熱、精神昏迷、身體倦怠、骨節疼痛、飲食不進、胸腹臌脹」等症狀,皆可使用。
    • 《目經大成》亦指出此藥可用於「一切時行傳染,內外壯熱,無汗口渴」,適用於「頭腹急痛,已而發熱,或吐或瀉,水漿不能下嚥」之病況,並特別提及可治療「大頭瘟」此類傳染性疾病。
  2. 暑濕、外感及瘴氣:
    • 《回生集》提到「炎天受暑、痧症、霍亂吐瀉、春瘟、夏瘧、秋痢、感冒風寒、山嵐瘴氣」,均可使用清平丸治療。
  3. 消化系統疾病:
    • 《回生集》特別強調清平丸對「噤口痢疾」、「飲水入口即吐」等症狀的療效,能「開通胃氣,即能飲食」。
    • 《目經大成》進一步解釋此藥對「重痢噤口,飲食不入,入即吐」等症狀的治療作用,並指出「檳榔、草果、蒼、樸、薑、曲、甘草、半夏可達原而平胃」。
  4. 其他相關症狀:
    • 《解圍元藪》指出可治「大風、中風、跌蹼、打傷,喎瘓等症」,側重其對外傷及肢體功能障礙的治療。
    • 產後小便不利、胸膈不開、發熱、嘔吐不止、乳汁不通等產後症狀,《救生集》言可服用清平丸,然從其所引之湯方觀之,恐為引申用法,仍須審慎。

治療原理分析

清平丸的組方複雜,但其治療原理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 解表散邪,清熱解毒:
    • 《目經大成》提到「天地乖戾客氣,隨人呼吸入胃,正不勝邪,登時疾作」,故清平丸需具備解表散邪之力。
    • 方中「柴胡、乾葛」等藥,能解肌透表,疏散外邪,並可輔助發汗,減輕發熱症狀;「黃芩、知母」則可清熱瀉火,解決體內邪熱。
  2. 健脾和胃,理氣化濕:
    • 針對消化系統疾病,《目經大成》說明「檳榔、草果、蒼、樸、薑、曲、甘草、半夏可達原而平胃」,強調其健脾和胃,理氣化濕的作用,可改善飲食不進、嘔吐、腹瀉等症狀。
    • 「蒼朮、厚朴」等藥,能燥濕健脾,消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功能。
    • 「香附、枳實、青皮」等藥,可疏肝理氣,消除因氣機鬱滯導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
  3. 行氣活血,舒筋活絡:
    • 《解圍元藪》所提之「大風、中風、跌蹼、打傷,喎瘓」等症,多與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有關,而清平丸應具備行氣活血、舒筋活絡之功效。
    • 方中多味藥物,如「紫蘇、藿香梗」等,可疏通氣機;部分藥物亦有活血化瘀之功,但未在此處詳述,可能與清平丸之變方有關。

總結

清平丸並非單一治療某種疾病的方劑,其組方嚴謹,兼顧解表、清熱、健脾、理氣、活血等多重功效,適用於多種病症。 尤其在傳染病流行的古代,清平丸可說是一帖應用廣泛、療效顯著的良方。 然而,由於古籍記載略有出入,各家清平丸的配方也可能存在差異,因此,臨牀使用時仍需仔細辨證,靈活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以免貽誤病情。

傳統服藥法


檳榔1斤,川厚朴(薑汁炒)12兩,廣皮12兩,藿香6兩,制香附半斤,炒枳實半斤,酒白芍半斤,半夏曲12兩,紫蘇6兩,草果仁半斤,制蒼朮12兩,青皮半斤,柴胡半斤,炒黃芩半斤,萊菔子4兩(炒),煨乾葛6兩,山楂肉半斤,甘草4兩。
開通胃氣。
上加陳神曲3斤,武彝茶4兩,共為細末,用生薑10斤,揭取自然汁,將紅棗打泥泡濃汁,拌水泛為丸,每丸重1錢5分,曬乾透,用大瓶盛貯,勿泄氣。
每服2丸,開水化服,重者4-5丸。如噤口痢疾,飲水入口即吐者,用1丸噙化,徐徐咽下。小兒減半。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平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肺炎霍亂瘧疾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感冒牙齒緊閉口張不開上吐下瀉半身或下肢麻木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清平丸, 出處:《解圍元薮》卷三。 組成:紫背浮萍1斤(7月上旬採河中,曬乾爲末),草烏2兩,葳蕤2兩,風藤2兩,麻黃2兩,麝香2錢。 主治:大風、中風、跌僕打傷、瘓等症。

清平丸, 出處:《同生集》卷下。 組成:檳榔1斤,川厚朴(薑汁炒)12兩,廣皮12兩,藿香6兩,制香附半斤,炒枳實半斤,酒白芍半斤,半夏曲12兩,紫蘇6兩,草果仁半斤,制蒼朮12兩,青皮半斤,柴胡半斤,炒黃芩半斤,萊菔子4兩(炒),煨乾葛6兩,山楂肉半斤,甘草4兩。 主治:開通胃氣。主治:一切天行四時瘟疫,彼此傳染,憎寒壯熱,精神昏迷,身體倦怠,骨節疼痛,飲食不進,胸腹膨脹。及炎天受暑,痧症霍亂吐瀉,春瘟夏瘧秋痢,感冒風寒,山嵐瘴氣。噤口痢疾,飲水入口即吐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