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子散

蓮子散

LIAN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22%
肝經 22%
腎經 11%
胃經 11%
膀胱經 11%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蓮子散中包含蓮子,原因如下:

  1. 清心安神: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心安神、養心益腎的功效。蓮子散中常配伍其他清心安神藥物,如柏子仁、酸棗仁等,共同達到寧心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2. 健脾止瀉:蓮子亦能健脾益氣,固澀止瀉。對於脾虛泄瀉,或因心脾兩虛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蓮子皆具有一定的療效。

蓮子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在其組成中包含乳香,這是由於乳香具有多種藥理作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乳香是一種名貴的樹脂,常用於中醫中以活血化瘀、鎮痛和消炎為目的。它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緩解因血瘀導致的不適,適合於因情緒不佳而造成的睡眠問題。

在蓮子散中,乳香的加入不僅可以改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適,還可以增強整體組方的效果,協調諸藥之間的相互作用。乳香與蓮子相互搭配,能進一步平衡心神,促進心靜意安,使患者在急躁焦慮時得到更好的輔助療效。因此,乳香在蓮子散中的組成,不僅是藥效上的考量,也是中醫理論中“君臣佐使”思想的具體體現。這種組合的精妙之處在於,對多方面症狀的綜合調理,提升了方劑的整體價值。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蓮子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蓮子散」主治「諸痔」,即泛指各種痔瘡疾患。古代醫家認為痔瘡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風燥傷絡所致,此方以局部外敷為主,透過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收斂生肌等作用,緩解痔瘡腫痛、出血或潰爛等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1. 蓮子(14個)

    • 性味歸經:甘澀,平;歸脾、腎、心經。
    • 傳統功效: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養心安神。
    • 外用推論:蓮子具收斂之性,外用可助消腫止血,對痔瘡破潰或滲液可能具收斂創面之效。其澀性或有助緩解出血,且《本草綱目》提及蓮子「交心腎,厚腸胃」,間接調理下焦濕熱。
  2. 草芽茶(14個)

    • 考證:「草芽茶」可能指未發酵的嫩茶葉(如綠茶),或特定草本嫩芽(如苦丁茶)。若為茶葉:
      • 性味歸經:苦甘,涼;歸心、肺、胃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茶葉外用可收濕斂瘡,抑菌消炎,對痔瘡熱毒腫痛或濕疹瘙癢有一定效果。
    • 若為其他草本嫩芽(如蒲公英嫩芽),則可能增強清熱利濕之效。
  3. 乳香(隨量)

    •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心、肝、脾經。
    • 傳統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乳香為外科常用藥,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痔瘡瘀血腫痛,並助傷口癒合。
  4. 製法與輔助作用

    • 同搗紙裹煨透:將三藥共搗後煨製,可能增強藥物溫通之性(如乳香經煨後減其刺激性),並使藥性滲入組織,便於外敷吸收。
    • 黃連湯先洗:黃連苦寒,清熱燥濕,先洗患處可潔淨創面、抑菌消炎,為後續敷藥創造條件。

三、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組合體現「清熱活血、斂瘡生肌」之法:

  • 清熱解毒:草芽茶(或黃連)清熱,蓮子輔助清下焦濕熱。
  • 活血消腫:乳香疏通局部氣血,改善瘀滯腫痛。
  • 收斂固澀:蓮子與茶葉收濕斂瘡,減少滲血滲液。

外用機理: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緩解痔核腫脹、出血或糜爛,適合於痔瘡急性發作或局部潰瘍階段。煨製後藥性溫和,兼具透皮吸收之效,符合古代「痔瘡外治」的常見思路。

(注:本方為古籍記載,現代應用需進一步辨證與驗證。)

傳統服藥法


蓮子14個,草芽茶14個,乳香隨上二藥多少入
上同搗,以紙裹煨透。
先以黃連湯洗患處,然後以藥生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胃腸出血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蓮子散, 出處:《直指》卷七。 組成:石蓮肉。 主治:翻胃,噤口痢。

蓮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八引《家藏經驗方》。 組成:旱蓮子。 主治:新舊腸風臟毒,下血不止。

蓮子散,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蓮子14個,草芽茶14個,乳香随上二藥多少入主治:諸痔。 。 主治:諸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