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安胎救命散

催生安胎救命散

CUI SHENG AN TAI JIU M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衛生家寶産科備要》卷六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肝經 25%
肺經 15%
腎經 10%
膀胱經 9%
胃經 9%
心經 4%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催生安胎救命散方劑中加入烏藥,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溫腎助陽,止痛安胎: 烏藥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腎虛寒導致的胎動不安、小腹疼痛,甚至先兆流產等症狀,烏藥可以溫補腎陽,散寒止痛,起到安胎的作用。
  2. 行氣止痛,活血化瘀: 烏藥還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胎位不正等問題,促進胎兒的正常發育。

因此,烏藥在催生安胎救命散中,發揮著溫腎助陽、安胎止痛,以及行氣活血的功效,對於治療因腎虛寒、氣滯血瘀導致的胎動不安、先兆流產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療效。

「催生安胎救命散」方劑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調和氣血: 前胡性微寒,味辛,入肺、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孕婦懷孕期間,氣血容易瘀滯,導致胎兒不安,甚至出現難產、流產等情況。前胡能夠疏通肝氣,調和氣血,使胎兒安穩,母體平安。
  2. 化痰止咳,宣肺降氣: 前胡亦具化痰止咳之效,可治療孕婦因肺氣不宣、痰濁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這對於懷孕期間容易出現呼吸道問題的孕婦來說,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避免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總之,前胡在「催生安胎救命散」方劑中,主要起到疏肝理氣、調和氣血、化痰止咳等作用,以達到安胎保胎的目的。

催生安胎救命散中加入菊花,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效。懷孕婦女胎動不安,往往因肝火旺盛,導致胎兒不安。菊花能清肝火,平肝氣,安胎保胎,穩定胎兒,同時亦能清熱解毒,避免孕婦因熱毒而導致流產。

此外,菊花亦可改善孕婦頭昏眼花、口乾舌燥等症狀,緩解孕期不適,並能促進血液循環,利於胎兒發育。因此,在催生安胎救命散中加入菊花,可謂一舉多得。

催生安胎救命散中含有莪朮,這看似矛盾,實則蘊藏著中醫的智慧。

莪朮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促進子宮收縮,有利於催生。然而,其活血作用亦可能造成胎兒不穩,因此需要與其他藥材配伍,達到安胎的目的。

例如,方劑中可能同時含有具有安胎作用的藥材,如菟絲子、桑寄生等,以平衡莪朮的活血作用,使之既能催生,又能保胎。

總而言之,催生安胎救命散中使用莪朮,是中醫藥材配伍的精妙之處,既要促進生產,又要確保母嬰安全。

催生安胎救命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對於懷孕期間因血瘀而導致的胎兒不安、腹痛等症狀,當歸可以起到緩解作用,促進血行順暢,使胎兒安穩。
  2. 補血養血,滋陰潤燥: 當歸亦有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懷孕期間,女性體質較為虛弱,容易出現血虛、氣虛等症狀,當歸可以補充氣血,增強體質,有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保障母體的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催生安胎救命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針對「產科危急重症」,其主治範疇集中於五大方面:

  1. 產難:分娩時胎兒難出,氣滯血瘀所致滯產。
  2. 死胎在腹:胎死腹中,需迫下死胎以保母體。
  3. 死血衝心:產後瘀血上衝,引發神昏、胸悶等險症。
  4. 血山崩:婦人血崩如注,屬氣血失攝或瘀阻崩漏。
  5. 產後一切血疾:泛指產後惡露不下、瘀血腹痛等雜症。

此方特點在於「攻補兼施」,既能破瘀催生(如死胎、死血),又能安胎止血(如血崩、胎動不安),反映古代對產科「危症急治」的用藥思維。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以「行氣活血為主,佐以調肝養血」,並透過醋炒增強藥性,推測其作用機理如下:

1. 君藥:烏藥(醋炒)

  • 行氣降逆:烏藥辛溫,善走肝脾,醋炒後更入血分,能破滯氣、降逆氣,解決「氣滯產難」或「死血衝心」之氣機壅塞。
  • 醋炒增效:醋性收斂,與烏藥相配,可防辛散太過,兼能柔肝止痛。

2. 臣藥:蓬莪朮(炮)、前胡

  • 蓬莪朮:炮製後峻烈之性稍緩,專破血中瘀結,針對「死胎、死血」等有形之瘀。
  • 前胡:宣肺降氣,助烏藥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協力化解產道壅滯。

3. 佐藥:當歸、菊花

  • 當歸:補血活血,防破血藥傷正,亦能潤產道,兼顧「安胎」與「催生」雙向調節。
  • 菊花:清肝明目,抑肝陽上亢(如死血衝心之煩躁),並制約諸藥溫燥之性。

4. 使藥:米醋、酒引

  • 米醋炒藥:增強入肝經、散瘀之力,且酸收特性可防崩漏過度。
  • 薑豆淋酒送服:酒行藥勢,生薑溫中散寒,助藥力速達病所;童便(治死血衝心)為傳統降火化瘀之引經藥。

三、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氣血並治」為核心,結合「醋製斂散平衡」「酒引增效」等炮製與服法,體現以下治療原理:

  1. 破瘀不傷正:莪朮破血配當歸養血,攻中有補。
  2. 行氣助血行:烏藥、前胡疏通氣機,化解產道瘀阻。
  3. 寒溫互制:菊花微寒反佐莪朮、烏藥之溫,防燥熱動血。

:古人用此方「一藥多效」,關鍵在於劑量與配伍調整(如死胎用3錢、安胎用1錢),反映「藥隨證變」的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烏藥4兩(別用醋炒黃色),前胡半兩(揀淨),菊花1兩(去梗),蓬莪朮2兩(炮,乘熱銼碎),當歸半兩(去蘆須,洗,切,焙)。
上銼,用好米醋炒乾為度,同為末,用新瓷罐收,勿令失氣味。
如死胎在腹,每服3錢,用炒薑豆淋酒調下,連進3服,立下;死血衝心,每服2錢,用炒薑豆淋酒調下,入童子小便半盞;安胎,每服1錢,用熱酒調下;血山崩,每服1錢,用熱酒調下;尋常催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催生安胎救命散, 出處:《衛生家寶産科備要》卷六。 組成:烏藥4兩(别用醋炒黃色),前胡半兩(揀淨),菊花1兩(去梗),蓬莪朮2兩(炮,乘熱銼碎),當歸半兩(去蘆須,洗,切,焙)。 主治:産難,死胎在腹,死血衝心,血山崩,産後一切血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