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吹鼻通腦散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有二:
一、傳統醫學觀點:犀角自古被視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珍貴藥材,且有通竅開竅之效。古人認為犀角能直達腦部,故用於治療腦部熱證、神志不清、中風昏迷等疾病。
二、歷史因素:吹鼻通腦散成方年代久遠,當時對犀角的藥效認知尚未完全明晰,且受限於當時醫學技術,缺乏更有效的替代藥物,因此將犀角列入方劑之中。
然而,現今犀牛已瀕臨滅絕,使用犀角已屬違法行為。吹鼻通腦散應以其他藥材替代犀角,以達到治療效果。
吹鼻通腦散中加入谷精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通鼻竅: 谷精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濕熱阻滯鼻竅引起的鼻塞、流涕、頭昏腦脹等症狀,谷精草能起到清熱利濕、通暢鼻竅的作用。
- 疏風散寒,止咳化痰: 谷精草亦具有疏風散寒、止咳化痰的作用。對於因風寒侵襲鼻竅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谷精草能起到疏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
總而言之,谷精草在吹鼻通腦散中能有效治療因濕熱或風寒侵襲鼻竅引起的各種症狀,起到通鼻竅、清熱利濕、疏風散寒、止咳化痰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吹鼻通腦散」主治功效分析
「吹鼻通腦散」為傳統中醫兒科方劑,其組成為犀角、谷精草、及膝蓋草(或為谷精草的另一別名)。此方劑的應用歷史可追溯至《幼幼新書》與《太平聖惠方》等典籍,專為治療小兒疳證而設。
主治功效:
根據古籍記載,「吹鼻通腦散」主要用於治療:
- 小兒一切疳: 疳證,在中醫學中,指因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的營養不良性疾病,多見於兒童。其臨牀表現繁多,包括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精神萎靡等。
- 頭髮乾豎作穗: 這是疳證的典型症狀之一,反映出氣血虧虛、津液不足,導致頭髮失去滋養,變得乾燥、豎立如穗狀。
- 眼睛有膜: 指眼部出現翳障,可能是結膜炎或其他眼疾的表現,也可能是疳證導致的氣血不足,無法濡養眼部所致。
- 鼻頭生瘡: 指鼻頭部位出現潰瘍、瘡瘍等,可能是疳證導致的虛火上炎、毒邪侵襲,或局部感染所致。
治療原理:
「吹鼻通腦散」的治療原理可從其藥物組成及古籍描述分析:
- 清熱解毒與涼血止血: 方中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小兒疳證往往伴有虛熱或毒邪內侵,故犀角可清解熱毒,涼血散瘀,有助於緩解疳證引起的發熱、瘡瘍等症狀。
- 清熱明目與利水消腫: 谷精草以其清熱明目、利水消腫之功,有助於改善疳證導致的眼睛翳障、眼部炎症等。此外,利水消腫亦可輔助緩解因體內濕熱而致的各種不適。
- 解毒消癥與消炎止痛: 膝蓋草(或谷精草)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可針對鼻頭瘡瘍等局部炎症反應進行治療,且利尿排石的功效有助於體內毒邪的排出。
綜合來看,「吹鼻通腦散」透過犀角清熱解毒涼血,谷精草清熱明目利水,及膝蓋草解毒消炎止痛,多管齊下,從整體上調節小兒的體質,清除內熱、毒邪、濕邪等致病因素,達到治療疳證及其相關症狀的目的。
此外,古籍《太平聖惠方》中提到:「每用綠豆大。吹左右鼻中。良久。有蟲子出。仔細看。如斷線。此是病根出也。」這段描述顯示,此方劑透過鼻腔給藥,可能具有局部驅蟲、通竅的功效,也進一步說明此方劑的治療作用不僅限於全身性的調節,亦具有局部治療的特性。
綜上所述,「吹鼻通腦散」主治小兒疳證及其導致的頭髮乾豎、眼睛生翳、鼻頭生瘡等症狀。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清熱明目、利水消腫、消炎止痛,透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祛邪扶正、調理體質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蚺蛇膽1分(研入),犀角屑1分,谷精草1分。
上為散。
每日2-3次,吹綠豆大於鼻中,每吹藥後,以新汲水調半錢服之,3歲以下,即服1字。
本方方名,《普濟方》劇作「通腦散」;方中蚺蛇膽一分,引作蚺蛇一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吹鼻通腦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蚺蛇膽1分(研入),犀角屑1分,谷精草1分。 主治:小兒一切疳,頭發乾豎作穗,眼睛有膜,鼻頭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