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川椒散中包含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辛溫散寒,通絡止痛: 露蜂房性味辛溫,具有散寒止痛、通經活絡的功效。與川椒、草烏等辛溫燥烈之品相伍,可增強散寒止痛之力,適用於風寒溼邪所致的關節疼痛、麻木等症。
二、 祛風解毒,消腫止癢: 露蜂房亦有祛風解毒、消腫止癢之效。與川椒、白芷等藥材配合,可用於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
綜上所述,露蜂房在川椒散中發揮着散寒止痛、祛風解毒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川椒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川椒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齒痛、風痺、麻木等症,白僵蠶可以幫助驅散風寒,緩解痙攣,達到止痛的目的。
- 化痰止咳:白僵蠶亦能清熱化痰,對於風寒痰阻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症,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川椒散中加入白僵蠶,可以加強化痰止咳的效果,使療效更為顯著。
川椒散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經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疼痛、腹痛等症狀。
- 祛風除濕止癢: 花椒亦可祛風除濕止癢,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疾病。
因此,川椒散中加入花椒,旨在發揮其溫經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川椒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文獻記載,中藥方劑「川椒散」的主治功效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 鼻部疾患:
主治病證:
- 鼻流涕: 為「川椒散」最主要的應用方向,古籍多次提及「治流涕」、「治鼻流涕」、「治鼻流濁涕」、「鼻流清涕不止」等,可見無論清涕或濁涕,「川椒散」均有治療效果。
- 鼻鼽: 《類證治裁》、《雜病源流犀燭》等指出,鼻鼽多由肺經受寒引起,川椒散可溫散寒邪,治療此類鼻鼽。
- 鼻淵: 《類證治裁》提及「有腦漏成鼻淵者,由風寒入腦」的病機,並以「蒼耳散、川椒散」治療之,說明「川椒散」對於因風寒所致的鼻淵亦有一定療效。
- 鼻塞腦冷: 《雜病源流犀燭》、《沈氏尊生書》提到「鼻塞腦冷,清涕不止」的症狀,可使用「川椒散」(或搭配其他溫熱藥物如細辛膏)治療。
治療原理:
- 溫散寒邪: 「川椒散」中花椒性溫,可溫中散寒,多數鼻部疾患都與風寒入侵肺經有關,花椒的溫散作用能有效驅散體內寒邪。
- 通竅利涕: 許多文獻中雖未直接闡述,但透過「鼻流涕」的廣泛提及,可知「川椒散」具備一定程度的通竅利涕作用,可能與花椒的辛散、活血特性有關。
- 針對不同寒熱性質: 部分文獻提到「熱者,茶調散合和服」,說明「川椒散」可根據患者的體質寒熱情況調整,具備一定的靈活性。
2. 牙齒疾患:
主治病證:
- 牙風腫痛:《太平聖惠方》明確指出「治齒疼川椒散方」、「治齒齦腫痛不可忍」,說明「川椒散」可治療牙齒疼痛腫脹。
- 齒痛: 《仁齋直指方論》提到「齊峯川椒散,齒痛通用」,可見「川椒散」具備止痛的功效。
治療原理:
- 散寒止痛: 花椒的溫散作用,可驅散牙齒部位的寒邪,緩解疼痛。
- 解毒消腫: 搭配露蜂房,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 局部用藥: 《太平聖惠方》強調「熱含冷吐」,說明「川椒散」在治療牙疾時,是以局部含漱的方式發揮藥效。
3. 其他病證:
主治病證:
- 疝氣: 《仁齋直指方論》指出「治疝氣,外腎腫痛」,說明「川椒散」對某些疝氣疼痛亦有療效。
- 心痛: 《太平聖惠方》記載「治久心痛。冷氣積聚」,表示「川椒散」可用於治療因寒邪積聚引起的心痛。
治療原理:
- 溫陽散寒: 透過花椒的溫中散寒作用,可驅散體內寒邪,緩解因寒邪積聚所致的疼痛。
- 理氣止痛: 推測「川椒散」中的某些藥物(如文獻中出現的芎藭、細辛等)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疝氣、心痛等病症。
總結:
「川椒散」的藥理作用主要體現於溫散寒邪、通竅利涕、止痛消腫等,因組成藥味不同,於不同醫家、不同文獻中,其主治病證與側重點亦有所差異。 總體而言,「川椒散」是治療鼻部、牙齒及部分因寒邪所致疼痛的常用方劑。
傳統服藥法
川椒1分,鹽1分,露蜂房1分。
上為散。
以水1大盞,入蔥白3寸,搗破,煎5-6沸,去滓,熱含冷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川椒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川椒1分,鹽1分,露蜂房1分。 主治:齒疼。
川椒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九。 組成:露蜂房(去土)、僵蠶(淨)、川椒(去子)、茄蒂各等分。 主治:牙風腫疼。
川椒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川椒30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莽草半兩,細辛半兩,菖蒲半兩,牛膝(去苗)半兩,枳殼根皮半兩。 主治:齒齦腫痛不可忍。
川椒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一。 組成:大紅開口川椒(微炒,蓋出汗)、訶子(煨,取肉)、川白薑(生者)、辣桂、川芎、細辛、淨白朮各等分。 主治:風冷隨氣乘於鼻腦,津液不能自收,流涕。
川椒散, 出處:《直指》卷十八。 組成:真川椒(去目并合口者,微炒出汗)半兩,官桂半兩,川芎1分,當歸1分,青皮1分,陳皮(制)1分,枳殼1分,檳榔1分,赤茯苓1分,青木香1分,南木香1分,蓽澄茄1分,白豆蔻仁1分,甘草(炙)1分。 主治:疝氣,外腎腫痛。
川椒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三。 組成: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當歸半兩(銼,微炒),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乾薑半兩(炮裂,銼),桂心半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 主治:久心痛,冷氣積聚,四肢不和,唇口青,時時惡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