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皮散

鯉魚皮散

LI YU P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5%
腎經 22%
脾經 21%
胃經 11%
心經 9%
肝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鯉魚皮散」方劑中使用「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後的產物,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鯉魚皮散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血餘炭的活血止痛作用可幫助散瘀消腫,緩解疼痛。
  2. 引血下行: 血餘炭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引血下行的作用。鯉魚皮散常用於治療上焦熱盛、下焦虛寒的病症,血餘炭可將上焦的熱邪引導向下,平衡陰陽,達到治療目的。

鯉魚皮散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智,提高免疫力: 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智、溫腎固精之效。鯉魚皮性涼,味甘,入脾經,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之效。二者搭配,可互相協調,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健脾益智,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疾病。
  2. 改善濕疹症狀: 鯉魚皮散主治濕疹,而益智仁能溫腎固精,有助於改善濕疹患者因脾腎虛弱導致的濕邪外洩、皮膚瘙癢等症狀。

鯉魚皮散中加入虻蟲,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特性:

  1. 活血化瘀:虻蟲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對於因外傷、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腫痛有較好的療效。
  2. 消腫止痛:虻蟲的毒性成分可以刺激局部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鯉魚皮散中,虻蟲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治療因跌打損傷、外傷引起的瘀血腫痛。

鯉魚皮散方劑中加入水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水蛭性寒,味鹹,入血分,具有破瘀通經、消腫止痛的功效。鯉魚皮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缺乏活血化瘀的作用。加入水蛭,可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2. 引導藥力:水蛭善於吸附血塊,將藥力引導至患處,使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鯉魚皮散治療的病症多與瘀血有關,加入水蛭可將藥力引導至瘀血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

鯉魚皮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鯉魚皮散多用於治療血虛證,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等,而當歸能補益氣血,改善血虛症狀。
  2. 潤燥生津:當歸同時具有潤燥生津的作用,可緩解因血虛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鯉魚皮散中常加入其他滋陰潤燥的藥材,與當歸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滋陰潤燥、活血生肌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鯉魚皮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鯉魚皮散主治「產後惡血未盡,結聚腹痛」,主要針對婦女產後子宮內瘀血未排淨,導致血液凝滯、氣血不通而引發的腹部疼痛。此病症多因分娩後氣血虧虛,加上瘀血內停,血行不暢所致,特徵為腹痛拒按、痛處固定,或伴隨惡露不下、色暗有塊等症狀。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1. 鯉魚皮灰(半兩)

  • 傳統功效:鯉魚皮性味甘平,燒灰後具收斂止血、散瘀消腫之效。古代用於治療產後惡露不下,能促進子宮收縮,幫助殘存瘀血排出。
  • 配伍意義:本方以鯉魚皮灰為君藥,針對產後惡血結聚,借其活血散瘀之力,配合他藥共奏化瘀止痛之功。

2. 亂發灰(血餘炭,半兩)

  • 傳統功效:血餘炭為人髮燒灰而成,性味苦平,入肝、腎經,具止血化瘀、利尿通淋之效。古方中常用於治療瘀血阻滯、崩漏、小便不利等症。
  • 配伍意義:與鯉魚皮灰協同,既能化瘀,又能防止出血過多,發揮雙向調節作用。

3. 益智子(去皮,半兩)

  • 傳統功效:益智仁性味辛溫,入脾、腎經,傳統用於溫脾止瀉、固精縮尿,但在此方中主要取其溫通下焦、促進氣血運行之效。
  • 配伍意義:產後多虛寒,益智仁溫補脾腎,助陽氣運行以推動瘀血消散,避免寒凝血瘀加重腹痛。

4. 虻蟲(微炒,一分)

  • 傳統功效:虻蟲性味苦微寒,專入肝經血分,具破血逐瘀、通經消癥之效,為強力活血藥,多用於瘀血重證。
  • 配伍意義:針對惡血結聚,虻蟲攻逐瘀血,破除凝滯,但用量較輕(一分),避免過度傷正。

5. 水蛭(微炒,一分)

  • 傳統功效:水蛭性味咸苦平,破血力峻,擅長消融久瘀,通經活絡。
  • 配伍意義:與虻蟲相須為用,增強破血逐瘀之效,針對產後瘀血日久不散者。

6. 當歸(銼,微炒,三分)

  • 傳統功效:當歸性味甘辛溫,為血中聖藥,既能補血活血,又能調經止痛。
  • 配伍意義:產後氣血虛弱,當歸補血扶正,配合活血藥使瘀去而不傷血,達到「攻補兼施」之效。

治療原理綜述

鯉魚皮散以「破瘀為主,溫通為輔」,針對產後惡血內停、氣滯血瘀之證:

  1. 破血逐瘀:鯉魚皮灰、亂發灰、虻蟲、水蛭聯合攻逐瘀血,破除膠結之惡血。
  2. 溫通行氣:益智子溫補脾腎,當歸補血和營,防止破血藥過於寒涼或峻猛傷正。
  3. 止血防過:血餘炭兼具止血作用,使瘀去而新血不生妄動。

全方體現了「寓補於攻」的配伍思想,適合產後虛實夾雜之瘀血腹痛,既能化瘀止痛,又能兼顧產後體虛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鯉魚皮灰半兩,亂發灰半兩,益智子(去皮)半兩,虻蟲(微炒)1分,水蛭(微炒)1分,當歸(銼,微炒)3分。
上為散。
每服1錢,以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鯉魚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一。 組成:鯉魚皮灰半兩,亂發灰半兩,益智子(去皮)半兩,虻蟲(微炒)1分,水蛭(微炒)1分,當歸(銼,微炒)3分。 主治:産後惡血未盡,結聚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