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瘡膏
DONG CHUA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寒 (0.7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胃經 15%
心經 9%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凍瘡膏中包含瓦楞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瓦楞子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而導致的凍瘡,瓦楞子可以起到溫暖肢體、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的作用。
- 生肌斂瘡:瓦楞子還具有一定的生肌斂瘡作用,可以促進凍瘡部位的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綜上所述,瓦楞子在凍瘡膏中能有效發揮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生肌斂瘡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和治療凍瘡。
凍瘡膏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凍瘡是因寒冷侵襲所致,容易導致局部組織損傷、紅腫疼痛,冰片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促進血液循環,修復損傷:冰片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凍瘡部位的血液供應,加速傷口癒合。
此外,冰片還有清涼止癢的效果,可減輕凍瘡引起的瘙癢感。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凍瘡膏」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丁甘仁先生家傳珍方》所載之不同「凍瘡膏」配方,以及現代藥理分析,可歸納出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如下:
古方「凍瘡膏」主治與功效:
《丁甘仁先生家傳珍方》第一則「凍瘡膏」:
- 主治: 冬令嚴寒,皮膚燥裂,死血凍瘡等症。
- 組成: 真麻油、嫩松香、入黃佔。
- 治療原理: 此方以麻油潤燥滋養,松香溫通散寒,黃佔(黃丹)收斂生肌。整體作用在於溫養肌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解因寒冷造成的皮膚乾燥、皸裂以及死血瘀滯。其特色在於使用溫和藥材,強調「好肉貼之,也無損害」,顯示其溫潤不刺激的特性。
《丁甘仁先生家傳珍方》第二則「凍瘡膏」:
- 主治: 未明確說明,但從配伍來看,應為凍瘡及相關寒凝血瘀之症。
- 組成: 粉甘草、粉甘遂、全當歸、松香、鹿骨膠(或虎骨)。
- 治療原理: 此方較前一方藥性更強。當歸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藥性;甘遂破血逐瘀,松香溫經散寒,鹿骨膠(或虎骨)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並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整體而言,此方在溫通散寒的基礎上,更側重於活血化瘀,並兼顧補益,適用於寒凝血瘀較為嚴重的凍瘡。
現代方劑「凍瘡膏」分析:
- 組成: 瓦楞子、冰片。
- 瓦楞子: 軟堅散結,消癥止痛,具有化痰散結、軟化腫塊的作用,適用於凍瘡導致的局部組織硬結。
- 冰片: 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醒腦開竅。其清涼之性,可以緩解凍瘡的紅腫熱痛;同時,其開竅醒神之效,亦可幫助改善局部氣血運行。
綜合分析:
綜觀以上各方,可以發現「凍瘡膏」的治療核心在於溫通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潤膚生肌。 不同的配方根據病情的不同側重於不同的治療重點。
- 溫通散寒: 凍瘡的根本病因在於寒邪侵襲,導致氣血凝滯。方中如松香、鹿骨膠等藥物,均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可驅散寒邪,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 活血化瘀: 寒邪導致的氣血凝滯是凍瘡的重要病理機制。如當歸、甘遂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
- 消腫止痛: 凍瘡常伴隨紅腫疼痛,方中如冰片、瓦楞子等藥物,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臨牀症狀。
- 潤膚生肌: 凍瘡易導致皮膚乾燥皸裂,麻油、黃佔等藥物具有滋潤肌膚、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總結:
「凍瘡膏」雖有多種配方,但其治療原理皆圍繞著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潤膚生肌。不同的配方根據病情的側重而有所調整,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在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配方,方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煅瓦楞子(研末,用水飛)1兩,冰片5分,山羊油脂(熬化)2兩。
將瓦楞子煅透,為末,水飛乳細,加冰片,共乳成細末,以山羊油熬化,調和成膏,用瓶或膏盒裝之,每盒約重二錢。
每用少許,塗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凍瘡膏, 出處:《藥奁啓秘》。 組成:麻油3兩,松香1錢,黃占1兩5錢。 主治:冬令嚴寒,皮膚燥裂,死血凍瘡。
凍瘡膏,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組成:煅瓦楞子(研末,用水飛)1兩,冰片5分,山羊油脂(熬化)2兩。 主治:凍瘡已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