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至效散

DAN DU ZHI X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腎經 17%
肝經 12%
小腸經 11%
心經 11%
肺經 6%
三焦經 6%
胃經 6%
大腸經 6%
膽經 6%
脾經
腎經
肝經
小腸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丹毒至效散是一種用於治療丹毒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鉛丹的主要成分是鉛,古代中醫認為其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鉛的毒性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鉛是一種重金屬,其在人體內積累會造成中毒,影響神經系統和腎臟功能。因此,現代醫學普遍不建議使用鉛丹作為藥物材料,特別是長期使用時。

在古代醫學中,藥物的選擇往往基於經驗和理論,而非科學實證。由於時代的差異,對藥物安全性的認識也顯著不同。因此,在當今治療丹毒時,應該優先考慮使用更安全有效的現代藥物,並避免使用含有鉛等有害成分的傳統方劑,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丹毒至效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丹毒屬於熱毒壅滯,芒硝可清泄熱毒,使邪氣從大便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消腫止痛:芒硝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丹毒常伴有紅腫熱痛,芒硝可消散瘀血,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紅腫熱痛症狀。

丹毒至效散中包含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赤小豆性寒,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丹毒引起的紅腫熱痛。
  2. 利水消腫:赤小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1及鉀等營養成分,具有利水消腫作用,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丹毒引起的局部水腫。

因此,赤小豆在丹毒至效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重要作用,有助於快速消退丹毒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丹毒至效散」主治功效分析

「丹毒至效散」出自《活幼口議》,為治療小兒丹毒及龍帶發作之方。其組成簡潔,僅三味藥材,分別為鉛丹(黃丹)、芒硝(朴硝)及赤小豆。此方雖藥味不多,卻能針對病機,發揮其獨特的療效。

主治病症

根據古文記載,「丹毒至效散」主要用於治療:

  1. 小兒一切丹毒:丹毒在中醫學上屬於熱毒熾盛的病證,多因火熱毒邪侵襲肌膚而發。其症狀常見皮膚出現紅腫、灼熱、疼痛,且蔓延迅速。
  2. 龍帶發作:龍帶,亦稱為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病。其特點是沿神經分佈的簇狀水皰,伴有明顯的疼痛。

由此可見,「丹毒至效散」主要針對皮膚的熱毒炎症性疾病,尤其適用於小兒。

治療原理分析

「丹毒至效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其藥物組成的協同作用:

  1. 鉛丹(黃丹): 鉛丹具有殺蟲、止血、收濕的功效。在此方中,鉛丹的「殺蟲」作用可以理解為清除皮膚表面的熱毒病邪,其「收濕」作用則可助於收斂滲出液,減少局部濕潤。
  2. 芒硝(朴硝): 芒硝具有清熱、解毒、軟堅的功效。其「清熱」解毒的作用,主要在於清除熱毒,緩解皮膚紅腫灼熱的症狀。
  3. 赤小豆: 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腫、解毒的功效。在此方中,其「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消除患處的局部腫脹,而「解毒」作用則能進一步清除體內毒邪。

綜觀全方,鉛丹以其收斂之功為主導,搭配芒硝的清熱解毒和赤小豆的利水消腫,共同發揮清除熱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此三藥合用,相輔相成,使皮膚熱毒得以清除,腫脹得以消退,從而達到治療丹毒和龍帶的目的。

使用方法: 古文提到「上研令勻,井水調以雞毛刷,立效。」意指將三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井水調勻,以雞毛刷塗敷於患處。此方法強調外用,直接作用於病竈,使藥效能快速發揮。

總結而言,「丹毒至效散」雖僅三味藥,卻精簡有效,直擊病機,為治療小兒丹毒及龍帶發作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黃丹1兩,樸消1兩,赤小豆(兩頭齊者,為末)半合。上為末。
井水調,以雞毛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鉛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避免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丹毒至效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黃丹1兩,朴消1兩,赤小豆(兩頭齊者,爲末)半合。 主治:小兒一切丹毒,及龍帶發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