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癖千錘膏

化癖千錘膏

HUA PI QIAN CHU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熱 (1.2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3%
肺經 13%
肝經 13%
脾經 13%
心經 9%
大腸經 9%
腎經 9%
三焦經 4%
小腸經 4%
心包經 4%
膀胱經 4%
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癖千錘膏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散結: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痰濕凝結而導致的癖塊,芒硝能起到疏通經絡、化解瘀積的作用,從而達到消腫散結的效果。
  2. 引藥入絡:芒硝質地潤滑,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提高藥效。在化癖千錘膏中,芒硝的加入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化癖千錘膏中加入花椒,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對於寒凝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花椒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殺蟲止癢,驅除濕邪:花椒亦具殺蟲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疹、疥瘡等皮膚病。此外,花椒辛散溫通,可驅散濕邪,治療濕氣入侵所致的疾病。

因此,化癖千錘膏中加入花椒,能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以及殺蟲止癢、驅除濕邪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化癖千錘膏中包含蓖麻,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消腫散結:蓖麻種子富含蓖麻油,具有潤腸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氣滯血瘀導致的腫塊、硬塊,能起到軟堅散結的作用。
  2. 活血化瘀:蓖麻根皮亦可入藥,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外傷、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腫痛,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化癖千錘膏的組成中,蓖麻的加入,正是利用其消腫散結、活血化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頑固性腫塊、硬塊的效果。

化癖千錘膏中加入松香,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引經散瘀:松香性溫燥,善於走竄,能引導藥力深入肌膚,促進血液循環,散瘀消腫,對於頑固的筋骨疼痛、瘀血腫脹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固澀止痛:松香具有收斂止痛的作用,能固澀傷口,防止出血,並可減輕疼痛。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地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的癒合。

因此,松香在化癖千錘膏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化癖千錘膏中加入綠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綠豆性寒,味甘,入心、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化癖千錘膏多用於治療因熱毒積聚而引起的瘡瘍腫毒、瘰癧等症,綠豆能清熱解毒,輔助藥物消腫散結,起到清熱解毒、化瘀排膿的作用。
  2. 利濕退腫: 綠豆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有助於減輕腫脹,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配合其他藥物,加速病竈的消退。

總而言之,綠豆在化癖千錘膏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濕退腫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化癖千錘膏之傳統功效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小兒、成人內有積塊,伴隨發熱、口臭」**。積塊泛指體內氣血瘀結或痰食停滯所形成的腫塊(如癥瘕、痞硬),多因飲食不節、痰濕凝聚或氣滯血瘀所致。發熱與口臭乃內生鬱熱上攻之象,故本方透過外貼之法,以消積散結、清熱透毒。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配伍意義

  1. 皮消(芒硝)

    • 性寒味鹹苦,功能軟堅瀉熱、破結消積,擅長化解實熱燥結。本方取其滲透之性,助藥力深入積塊,鬆散瘀滯。
  2. 川椒(花椒)

    • 性溫味辛,「去目」以減燥性,能溫中散寒、開鬱通絡。與芒硝寒溫相配,既防皮消過寒凝滯,又助氣血流通,增強散結之力。
  3. 萆麻仁(蓖麻子)

    • 辛甘平,外用有拔毒消腫、通絡散結之效。其油脂能黏附藥性,促進皮膚吸收,深滯透消積塊。
  4. 黃香(松香)

    • 為基質主藥,性溫味苦甘,可拔毒生肌、黏合諸藥。經綠豆、川椒汁熬製後,減其燥性,增強清熱散結之效。
  5. 綠豆

    • 性寒解毒,與川椒同熬成汁,既制川椒之燥,又賦予膏藥清熱透毒的底性,緩解積塊鬱熱。

(二)製法與外治原理

  1. 製法邏輯

    • 先以綠豆、川椒熬汁,取其清熱溫通之性為藥引;再入松香成膏,後加芒硝與蓖麻仁搗勻,使寒溫並行、軟堅與透絡兼具。
    • 「千錘」搗煉使藥性融合,膏體緻密,貼敷時緩釋藥力。
  2. 外治機轉

    • 麝香引藥:先擦麝香開竅透膚,導引藥性深入。
    • 熱熨助效:熨斗加溫使藥力速透,促進局部氣血循環,鬆解積塊。
    • 狗皮蓋貼:狗皮保暖且透氣,助藥性持久作用。

(三)整體治療方向

此方結合**「溫通、軟堅、滲透」**三法:

  • 川椒、松香溫行氣血,破解寒凝;
  • 皮消、綠豆清熱軟堅,針對鬱熱積滯;
  • 萆麻仁、麝香穿透引經,使藥效直達病所。

外貼避開脾胃消化之負擔,尤適小兒或體弱不耐內服攻伐者。所忌食物(如茄子、醋等),多屬寒涼或發物,恐助濕滯氣,妨礙藥效。


總結:此方以「內病外治」思維,透過膏藥的物理滲透與藥物協同,化解積塊鬱結,體現古人對經絡透藥與局部療法的深刻掌握。

傳統服藥法


皮消(提過明淨者)6兩,川椒(去目)6兩,萆麻仁(去殼)6兩,黃香(即拔過松香)3斤,綠豆半斤。
先將綠豆半斤、川椒6兩,用水2瓢,熬成濃汁,濾去椒、豆,止存淨汁,再熬一炷香,入黃香在汁內,再熬二炷香,離火,入皮消攪勻,取出,入石臼內,加萆麻子仁,陸續搗成膏為一塊。
臨用時,量積塊大小,以熱水浴軟,捏成1餅,先用麝香少許擦皮膚,使引氣透,方敷藥,仍以狗皮蓋貼,隨將有火熨斗在膏藥上熨3-5次,再用絹帛勒之。3日1換,可除病根。
忌食苦菜、豆腐、香椿、王瓜、茄子、雞、魚、醋、豬頭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化癖千錘膏, 出處:《魯府禁方》卷三。 組成:皮消(提過明淨者)6兩,川椒(去目)6兩,萆麻仁(去殼)6兩,黃香(即拔過松香)3斤,綠豆半斤。 主治:小兒大人內有積塊,發熱口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