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附子丸

煮附子丸

ZHU FU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肝經 19%
肺經 14%
心經 9%
胃經 9%
三焦經 9%
腎經 4%
大腸經 4%
膽經 4%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煮附子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效。附子性熱,容易導致氣滯血瘀,而香附可以疏通氣機,緩解附子帶來的熱性,使藥性緩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調和藥性:附子性溫燥,容易傷陰耗氣,而香附性平,可以起到中和附子的燥熱之性,防止附子過燥傷陰,並配合附子溫陽散寒,起到溫陽而不燥的功效。

煮附子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緩解附子毒性: 附子性溫燥烈,易傷血耗氣。當歸性溫,味甘辛,能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緩解附子對血液的損傷,減少其毒副作用。
  2. 協同補陽,溫經散寒: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溫經止痛的功效,與附子相輔相成,共同溫補陽氣,散寒止痛,對於寒凝血瘀、陽虛氣弱的病症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當歸在煮附子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緩解附子的毒性,又能協同補陽,增強藥效。

煮附子丸中加入艾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陽散寒,協同附子: 艾葉性溫,入肝經,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之效。附子性熱,入心、腎經,能回陽救逆、溫補腎陽。兩者合用,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更能溫補腎陽,治療因寒邪侵襲導致的陽虛、寒凝等症。
  2. 調和藥性,緩解附子毒性: 附子性熱,毒性較大,容易導致口乾舌燥、心煩不安等副作用。艾葉性溫,能調和藥性,緩解附子毒性,使其藥力平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煮附子丸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陰陽互補:附子性熱,入腎經,可溫陽散寒,但易耗氣傷陰。人參性溫,入脾經,可補氣養陰,且有益氣固脫之效。兩者相配,一寒一溫,一補陽一補陰,陰陽互補,可增強藥效,避免單味藥的副作用。

2. 相輔相成:附子溫陽散寒,但耗氣傷陰,人參補氣養陰,可以扶正祛邪,使附子之溫陽而不傷陰,同時人參又能助附子溫陽散寒,增強療效。兩者互相配合,增強了藥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煮附子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附子毒性: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之功效。但其毒性較大,易造成心律不整、口舌麻木等。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燥濕止瀉之效。其辛香之氣可引導附子之藥力向下,並緩解其毒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
  2. 協調藥性: 附子性熱,偏於下焦,而木香性溫,偏於中焦。二者配伍,可使藥性相輔相成,既能溫補心腎,又能行氣止痛,達到更佳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煮附子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婦人子宮久冷,赤白帶下」。此證多因下焦虛寒、氣血失調所致,子宮寒凝則血脈不暢,濕濁下注而為帶下(白帶色清稀或夾赤色)。其病機關鍵在於「寒」與「滯」:寒邪內侵,陽氣不升;氣滯血瘀,經脈不利。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香附子(君藥)
    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擅長疏肝解鬱、理氣調經。《本草綱目》言其「利三焦,解六鬱,消飲食積聚,婦人崩漏帶下」。本方重用一斤(宋代一斤約592克),旨在強力疏通氣滯,調和衝任二脈,以解子宮寒凝血瘀之根本。
  • 當歸(臣藥)
    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酒浸後增強溫通之力。《本草備要》載其「治一切血證,潤腸胃,澤皮膚,養血生肌」。與香附搭配,一氣一血,共調婦人氣血失和。
  • 艾葉(佐藥)
    辛苦溫,歸肝、脾、腎經,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別錄》稱其「主灸百病,止下痢,婦人漏血」。醋煮後強化其暖宮散寒之效,針對子宮久冷之核心病機。
  • 人參(佐藥)
    甘微苦溫,歸脾、肺經,大補元氣,助陽固脫。《神農本草經》謂其「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配伍香附、當歸,可防理氣藥耗散正氣,兼扶助下焦陽氣。
  • 木香(使藥)
    辛苦溫,歸脾、胃、大腸經,行氣止痛,《日華子本草》言其「治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助香附理氣化滯,並引藥力下行至下焦。

2. 製方特色與原理

  • 醋煮法
    以醋為溶媒慢煮香附、艾葉,醋性酸收,能引藥入肝經(婦人以肝為先天),兼增強散瘀止痛之效。艾葉經醋煮後,溫而不燥,專攻子宮寒濕。
  • 米醋糊丸
    丸劑緩圖,契合「久病宜緩」之理;米醋為糊,協同主藥增強溫通散寒之力。
  • 淡醋湯送服
    取其酸斂下行之性,助藥直達胞宮,兼收澀帶下。

3. 整體治療思路

全方以「溫通」為綱:

  • 理氣活血(香附、當歸、木香)→ 解氣滯血瘀;
  • 散寒暖宮(艾葉、醋製)→ 溫化下焦寒濕;
  • 益氣固本(人參)→ 防溫燥傷正,標本兼顧。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主治「宮冷帶下」外,依其組方邏輯,或可推及:

  1. 月經不調:因寒凝氣滯所致的經期延後、經行腹痛。
  2. 不孕症:下元虛寒、衝任不調引起的胞宮失溫,難以攝精成孕。
  3. 慢性盆腔痛:氣滯血瘀兼寒濕阻絡之少腹隱痛。

總結:煮附子丸以「通補兼施、溫行並用」為法,針對婦人下焦虛寒氣滯之證,展現中醫「氣血同治」「標本兼顧」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去毛)1斤,當歸2兩(酒浸),艾葉1兩,人參1兩,木香1兩。
上用銀石瓷罐1個,可容5升者,入艾葉、香附子於內,將好醋用慢火煮至一伏時,候微乾,搗餅,研為細末,煮藥米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80丸,空心、食前用淡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婦人子宮久冷、赤白帶下等症狀。但本方性味辛溫,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煮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一。 組成:香附子(去毛)1斤,當歸2兩(酒浸),艾葉1兩,人參1兩,木香1兩。 主治:婦人子宮久冷,赤白帶下。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