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寄生湯

竹茹寄生湯

ZHU RU JI SH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25%
腎經 18%
肺經 12%
胃經 12%
膽經 6%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茹寄生湯中加入竹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止咳: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竹茹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和胃降逆: 竹茹也能清熱降氣,和胃降逆,對於胃熱引起的嘔吐、泛酸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竹茹在竹茹寄生湯中起著清熱止咳、和胃降逆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竹茹寄生湯中加入桑寄生,主要是針對其補肝腎、強筋骨、止咳化痰的功效。

桑寄生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止咳化痰的功效。其補肝腎的作用可以加強竹茹清熱化痰、止咳的效果,並能緩解因肺虛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此外,桑寄生也能強化筋骨,有助於緩解因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肢體乏力等症狀,提高整體療效。

竹茹寄生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血虛而導致的各類症狀,如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本方中包含了多種藥材,其中阿膠作為一味重要的成分,其加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阿膠具有良好的補血滋陰作用。根據中醫理論,血虛常伴隨著陰虛火旺的情況,患者可能出現面色無華、皮膚乾燥、舌質淡白等症狀。阿膠性味甘平,能夠滋養肝腎之陰,補充體內流失的血液,從而改善上述症狀。此外,阿膠還能夠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對於長期體弱多病者尤為適用。在竹茹寄生湯中,阿膠與其他藥材如桑寄生、竹茹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調理身體、補血安神的功效,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藥材。

竹茹寄生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肝腎不足所致之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症狀。其組成包括多種草藥,其中艾葉的加入具有深遠意義。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在竹茹寄生湯中,艾葉能夠溫養肝腎,對於改善因寒濕所致之各種不適尤為適用。此外,艾葉還能幫助調節體內氣血運行,增強其他藥材的作用效果,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尤其對於婦女而言,艾葉更是一味良藥,可用於調理月經不調、腹痛等問題。因此,在竹茹寄生湯中加入艾葉,不僅可以增強方劑溫補肝腎的效果,還能兼顧到調經止痛的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一環。

竹茹寄生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一、 緩解燥熱症狀: 竹茹性寒,寄生性平,兩者合用,清熱降火之力更強,但容易傷陰。白芍性微寒,味甘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疼痛的作用,可緩解竹茹寄生湯可能造成的燥熱及陰虛症狀,平衡藥性,使其藥力更為平和。

二、 調和藥性: 白芍能緩解竹茹的燥性,並能緩解寄生可能引發的腹痛,使藥物更易於被機體吸收利用,提高療效。

竹茹寄生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脾肺: 竹茹寄生湯以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為主要功效,但若脾胃虛弱,則藥力難以有效發揮。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使藥力更易到達肺部,提高療效。
  2. 固本培元,防止耗傷正氣: 肺熱咳嗽往往伴隨津液損耗,久咳傷脾,易造成氣陰兩虛。白朮補氣健脾,能固本培元,防止因長期服用清熱化痰藥物而導致正氣虛損,有助於恢復體力,促進疾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茹寄生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聖濟總錄》,主治「妊娠漏胎,心腹(疞)痛,或時下血」,即針對孕婦因氣血失調、衝任不固所致的胎漏(非正常陰道出血)、腹中綿綿作痛等證。其病機多與「血虛受寒、沖任虧損」相關,恐有墮胎之虞,故需調血止血、安胎止痛。

  1. 「漏胎」:妊娠期陰道少量出血,色淡或暗紅,屬胎動不安範疇。
  2. 「心腹疞痛」:「疞」通「絞」,指腹中隱痛或拘急不舒,可能因血虛肝鬱或寒客胞宮所致。
  3. 「時下血」:反映氣血失攝,需固沖任、養陰血以止血安胎。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配伍邏輯

1. 藥物性味與歸經

  • 竹茹(甘微寒)→ 歸胃、膽經
    •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兼能安胎(《名醫別錄》載「主妊娠煩擾」)。
    • 在此方中緩和艾葉之溫燥,防血熱妄行。
  • 桑寄生(苦甘平)→ 歸肝、腎經
    • 補肝腎、強筋骨,為安胎要藥(《本經》稱「主安胎,充肌膚,堅髮齒」)。
    • 補益沖任,固胎元之根本。
  • 阿膠(甘平,炙燥)→ 歸肺、肝、腎經
    • 滋陰補血、止血安胎(《本草綱目》謂「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疾」)。
    • 與芍藥協同養血斂陰,修復損傷之胞絡。
  • 艾葉(苦辛溫)→ 歸肝、脾、腎經
    • 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藥性論》載「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 針對下血伴腹中冷痛,暖宮以助血歸經。
  • 芍藥(酸苦微寒)→ 歸肝、脾經
    • 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此處白芍為主,若血虛有寒可酌用赤芍)。
  • 白朮(苦甘溫)→ 歸脾、胃經
    • 健脾益氣、燥濕安胎(《醫學啟源》言「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去脾胃中濕,安胎」)。
    • 與桑寄生共補先後天之本,固胎氣。

2. 配伍機理

全方以「養血溫經為主,清熱健脾為輔」為核心,體現以下治療思路:

  • 補血固胎:阿膠、芍藥滋養陰血,桑寄生補肝腎以維繫胎元。
  • 止血止痛:艾葉溫經止血,阿膠收澀止血,竹茹清熱防血溢。
  • 調和寒熱:艾葉之溫配竹茹之寒,防過燥傷陰;白朮健脾統血,防溼滯礙胎。
  • 標本兼顧:治標(止血止痛)與治本(補益沖任)並行,契合妊娠「血虛夾寒」之病機。

三、可能功效與治療原理

  1. 安胎止漏:通過補血(阿膠、芍藥)、固沖任(桑寄生、白朮)改善子宮內膜穩定性,減少異常出血。
  2. 緩解腹痛:艾葉散寒、芍藥解痙,抑制子宮平滑肌過度收縮所致的疼痛。
  3. 調節氣血:白朮健脾以化生氣血,竹茹清膽和胃,防止妊娠惡阻加重血虛。

此方結構嚴謹,針對「虛、寒、漏」三大關鍵,體現中醫「治病與安胎並舉」之法,適合妊娠血虛兼輕度寒象者。若出血量多或痛劇,需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竹茹、桑寄生、阿膠(炙燥)、艾葉、芍藥、白朮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拌勻。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止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含有阿膠,有滋膩的功效,體質偏胖、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竹茹寄生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組成:竹茹、桑寄生、阿膠(炙燥)、艾葉、芍藥、白朮各等分。 主治:妊娠漏胎,心腹(??)痛,或時下血。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