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痛仙丹」方劑中包含「貫眾」,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止痛消腫:貫眾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疼痛、腫脹,例如跌打損傷、癰腫瘡毒等。
- 驅蟲止痛:貫眾有驅除腸道寄生蟲的功效,可以緩解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在「止痛仙丹」方劑中加入貫眾,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止痛消腫、驅蟲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止痛的目的。
止痛仙丹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疼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其具有鎮痛、解痙的作用,可以緩解各種疼痛,尤其是肝脾經絡相關的疼痛,例如腹痛、腰痛、頭痛等。
- 調節氣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可以調節氣血運行,使氣血流通順暢,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白芍在止痛仙丹方劑中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止痛仙丹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痛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能清熱瀉火,尤其善於降胃火,並能涼血止痛。當疼痛伴有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熱證時,梔子能清熱瀉火,達到止痛效果。同時,梔子也能涼血止痛,對於瘀血阻滯、疼痛者,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止痛仙丹中加入梔子,可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止痛的功效,對於熱證疼痛、瘀血阻滯等情況,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止痛仙丹方中含有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許多中藥藥性偏寒或燥熱,甘草可以中和其偏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止痛效果。甘草本身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能緩解疼痛,並能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止痛效果,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止痛仙丹」主治「心痛有火者」,此處「心痛」在古代中醫文獻中多指心前區或胃脘部疼痛,而「有火」則提示病機與熱邪、火鬱相關。然觀其藥物組成(人參、茯苓、天南星、附子),整體偏於溫補化痰,似與「清火」治法相悖,此為方名與主治需深入探討之處。
關鍵矛盾點:
- 「有火」與「用附子」:附子大熱,通常忌用於火熱證,但此方僅用一錢,配伍人參、茯苓等甘平淡滲之品,或取其「引火歸元」或「通陽散鬱」之意。
- 「心痛」病位辨析:可能非現代心臟病,而屬「胃脘痛」或「痰阻胸陽」之證。若痰濕壅滯、鬱久化熱,見胸悶灼痛,看似「有火」,實為本虛(陽氣不足)標實(痰熱鬱結),故以溫藥化痰為主,佐人參益氣扶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人參(三錢至半兩):
- 主補元氣,益心脾,治「虛人」正氣不足。
- 用量可調,反映此方重心在補虛固本,尤其針對氣虛推動無力所致痰滯心痛。
茯苓(五錢):
-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助化痰飲。
- 與人參相配,補瀉兼施,針對痰濕鬱阻胸陽之病機。
天南星(三錢):
- 辛苦溫,燥濕化痰、散結消腫。
- 擅治痰濕壅滯之胸痹疼痛,佐附子增強溫通之力。
附子(一錢):
- 用量輕,取其溫通之性而非純助火。
- 可能作用:
- 溫化寒痰,開通鬱結。
- 少量反佐,防人參、茯苓滋膩助濕。
- 「火鬱發之」,通陽以散鬱熱。
三、推理可能功效
此方實為「溫化痰濕、益氣通陽」之劑,適用於:
- 痰濕鬱熱型心痛:表面「有火」(如胸悶灼痛、煩躁),但本質屬陽虛痰阻,鬱久化熱。
- 氣虛痰阻證:症見心悸氣短、胸痛隱隱、苔膩微黃,脈沉滑或虛數。
治療原理:
- 標本同治:人參補氣治本,南星、附子化痰溫通治標。
- 通陽鬱、化痰火:通過溫化痰濕,間接解除鬱熱,體現「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思路。
- 劑量調控:附子量小避其助火,茯苓量重導濕下行,契合「有火」但不宜過清的複雜病機。
結語
「止痛仙丹」名為治火,實則以溫化痰濕為主,針對虛人痰鬱化熱之證,體現中醫「治病求本」之法。方中附子與人參、茯苓配伍,彰顯「溫通不助火,補虛不滯邪」的巧妙組方邏輯。
傳統服藥法
人參3錢,茯苓5錢,天南星3錢,附子1錢。
虛人,多加人參至半兩。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止痛仙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止痛仙丹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的意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痛仙丹, 出處:《石室秘錄》卷一。 組成:貫眾3錢,白芍3錢,梔子3錢,甘草2錢。 主治:心痛有火者。
止痛仙丹, 出處:《石室秘錄》卷一。 組成:人參3錢,茯苓5錢,天南星3錢,附子1錢。 主治:中惡,中痰。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