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麥煎散

止痛麥煎散

ZHI TONG MAI J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1.0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胃經 14%
脾經 14%
腎經 14%
膀胱經 10%
肺經 10%
心經 8%
膽經 4%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痛麥煎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功效。方劑中加入滑石,可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有助於緩解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疼痛。
  2. 利水消腫: 滑石能利水消腫,可降低組織液的積聚,減輕局部組織的腫脹,進而緩解疼痛。

總之,滑石在止痛麥煎散中起到清熱利濕、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濕熱蘊結、水腫等原因引起的疼痛。

止痛麥煎散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潛陽,緩解疼痛: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疼痛多因陽氣偏亢、陰血虧虛所致,鱉甲可滋陰降火,潛降陽氣,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促進修復: 鱉甲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疼痛部位的修復。

因此,止痛麥煎散中加入鱉甲,可有效地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止痛的目的。

止痛麥煎散中使用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止痙: 烏頭性溫,入厥陰經,具有極強的祛風散寒、止痛止痙之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如腰腿疼痛、關節疼痛、頭痛、牙痛等,烏頭可發揮溫經散寒、止痛止痙的作用。
  2. 溫陽救逆,回陽救逆: 烏頭藥性溫烈,可溫陽救逆,回陽救逆,對於陽氣虛衰,寒凝血脈所致的疼痛,如肢體厥冷、神志不清、脈象微弱等,烏頭可溫經散寒,回陽救逆,起到救治作用。

烏頭藥性猛烈,毒性較大,需嚴格掌握劑量,慎用。

止痛麥煎散中加入秦艽,是因其具有舒筋活絡、止痛的功效。

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能疏散風寒濕邪,並通經絡、止痹痛。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如腰腿痛、關節痛等,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秦艽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消炎止痛。因此,止痛麥煎散中加入秦艽,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止痛麥煎散中包含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消腫:前胡味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止痛消腫之效。方中加入前胡,可有效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疼痛症狀,如頭痛、牙痛、胸痛等。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前胡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麥冬、甘草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痛、清熱解毒、養陰潤肺的作用,增強療效,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痛麥煎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痔瘡」,尤其針對痔瘡引起的疼痛不適。古代醫家認為痔瘡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風邪侵襲所致,而本方通過祛風除濕、活血止痛、軟堅散結等作用,緩解局部腫脹疼痛,改善氣血運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滑石(三分)

    • 性寒味甘,歸膀胱、肺、胃經,清熱利濕、通淋滑竅。
    • 用於痔瘡濕熱下注之腫痛,通過滲利濕熱,減輕肛門灼熱感及滲液。
  2. 鱉甲(半兩)

    • 味鹹性平,歸肝、腎經,具軟堅散結、滋陰潛陽之效。
    • 針對痔瘡氣血瘀滯形成的硬結,能消散局部瘀血,緩解腫塊脹痛。
  3. 川烏(一兩,去皮尖)

    • 大辛大熱,祛風除濕、溫經止痛,通行十二經。
    • 古代用於頑固疼痛,其麻醉鎮痛作用可緩解痔瘡劇痛;然其毒性需經炮製(去皮尖)及配伍減緩。
  4. 秦艽(半分)

    • 苦辛微寒,袪風濕、清濕熱,兼活血舒筋。
    • 助滑石清利下焦濕熱,兼治風邪引起的肛門瘙癢或牽扯痛。
  5. 前胡(半兩)

    • 苦辛微寒,降氣化痰、宣散風熱。
    • 可能用於調暢氣機,防止濕熱鬱閉,間接改善肛門氣血壅滯。
  6. 小麥(三十五粒)

    • 甘涼,養心除煩,與諸藥同煎可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辛熱傷津。

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滑石、秦艽清熱利濕,川烏溫通止痛,形成雙向調節。
  • 攻邪兼調氣血:鱉甲散瘀軟堅,前胡降氣,共解氣血壅滯。
  • 標本兼顧:直接止痛(川烏)與間斷病機(濕熱、瘀結)並舉。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痔瘡「濕熱瘀阻」之證,通過清熱滲濕(滑石、秦艽)、溫通經脈(川烏)、化瘀散結(鱉甲)三路並進,改善肛門局部氣血循環,緩解腫痛。小麥煎服則寓「峻藥緩攻」之意,減低川烏毒性,兼護胃氣。

附註
方中川烏用量較大(一兩),需考量古代炮製法與現代安全性差異;而秦艽用「半分」或為筆誤,實際臨床可能需調整比例以達平衡。

傳統服藥法


滑石3分,鱉甲半兩,川烏1兩(去皮尖),秦艽半分,前胡半兩。
上為末。
每用2錢,加小麥35粒,同煎至7分,通口服,不拘時候。3-4服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痛麥煎散, 出處:《秘傳外科方》引《李防禦五痔方》。 組成:滑石3分,鱉甲半兩,川烏1兩(去皮尖),秦艽半分,前胡半兩。 主治:痔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