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寶丸

銀寶丸

YIN B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8%
肝經 18%
胃經 12%
心經 11%
膽經 10%
肺經 8%
脾經 7%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腎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脾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銀寶丸中包含水銀,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效。

水銀性寒,入心經,能清熱解毒,尤其對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有效。同時,水銀亦有較強的殺蟲功效,對於寄生蟲感染引發的疾病,如疥瘡、陰蝨等,亦有療效。

然而,水銀具有毒性,需由專業醫師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銀寶丸方劑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銀寶丸主治熱毒蘊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天花粉可清解熱毒,消散咽喉腫痛,減輕症狀。
  2. 利水消腫: 天花粉能利水消腫,對於銀寶丸治療的熱毒壅滯、濕熱內蘊等病症,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輕水腫,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天花粉在銀寶丸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劑[銀寶丸]的組成中包含[苦參],因為苦參具有清熱燥濕和抗菌的作用。苦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濕熱,對於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陰囊癢等症狀有顯著效果,同時其抗菌作用有助於對抗由細菌引起的感染。這使得[銀寶丸]在處理濕熱及相關感染時更加有效,提升了方劑的整體療效。

銀寶丸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效。銀寶丸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失眠等症,牡蠣能有效抑制肝陽過亢,穩定神經系統,達到寧心安神的效果。
  2. 軟堅散結:牡蠣具有軟堅散結之功,能化解體內積聚的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銀寶丸亦可用於治療痰濕阻絡、氣血瘀滯等病症,牡蠣的加入可有助於消除痰濕瘀結,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症狀。

銀寶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知母性寒,入肺、胃經,可清肺熱、瀉胃火,對於銀寶丸治療的熱病症狀,如高熱、口渴、咽喉腫痛等,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同時,知母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滋養肺陰,緩解燥熱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銀寶丸方劑中加入密陀僧,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收斂止瀉:密陀僧性寒,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腹瀉,緩解腸道不適。此藥材在銀寶丸中與其他收斂止瀉藥材配合,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止瀉目的。

2. 清熱解毒:密陀僧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減輕腸道炎症,緩解發熱、口渴等症狀。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共同改善腸胃熱毒,增強藥效。

總之,密陀僧在銀寶丸中發揮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腸胃疾病的效果。

銀寶丸中含有鉛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傳統觀念: 鉛丹在古代醫學中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藥材,具有解毒、止痛、生肌等功效。 古人相信鉛丹能治療一些外傷、燒傷、潰瘍等疾病,因此常被用於外用藥膏中。
  2. 配方演變: 銀寶丸的配方經歷了長久的演變,某些早期配方可能受到當時醫學觀唸的影響,加入了鉛丹等重金屬成分。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重金屬的毒性,現代藥方已不再使用鉛丹。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銀寶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銀寶丸」主治「消渴」。此症於中醫理論中,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及消瘦為主症的疾病,近似於現代醫學之糖尿病。其病機多與陰虛燥熱、津液代謝失常相關,古代醫家認為與肺、胃、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尤其「上消」「中消」「下消」之分型,皆可能涉及熱邪傷陰或氣化不利。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解毒與重鎮降火

    • 水銀(鉛結為沙):傳統用其清熱降火之性,尤擅「鎮墜痰火」,然因其毒性,配伍鉛製為「沙子」以緩烈性,亦呼應古代「以毒攻毒」之思維,針對消渴之熱毒深伏。
    • 密陀僧(氧化鉛)、鉛丹:二者均為鉛化合物,具收斂生肌、清熱燥濕之效,與水銀協同增強降火斂陰作用,可能用於消渴伴隨之瘡瘍或皮膚潰爛(古人觀察到消渴患者易發癰疽)。
  2. 滋陰潤燥與生津止渴

    • 栝樓根(天花粉):為治消渴要藥,清熱生津,潤肺胃之燥,尤擅緩解「上消」煩渴。
    • 知母:滋腎陰、瀉胃火,針對「中消」胃熱與「下消」腎陰不足,與天花粉共奏潤燥之效。
    • 牡蠣(煅):斂陰潛陽、固澀止汗,輔助調節津液外泄,改善多尿、盜汗等症。
  3. 燥濕解毒與調和脾胃

    • 苦參:苦寒燥濕,清熱利尿,可能用於消渴合併濕熱下注(如小便不利、陰部搔癢)。
    • 豬肚(雌/雄分用):取「以臟補臟」之意,健脾益胃,助藥物吸收,並緩解消渴患者之脾胃虛弱。
    • 煮藥法(栝樓根同煮):延長栝樓根接觸時間,增強生津之效,且豬肚為載體,使藥性緩釋。

三、整體治療思維
本方結合「清熱毒、滋陰液、固津液」三大方向:

  • 攻邪:以水銀、鉛丹等峻藥直折火勢,解決燥熱標證。
  • 扶正:透過天花粉、知母滋養肺腎之陰,牡蠣固澀防津液過耗。
  • 臟腑調和:豬肚顧護中焦,苦參兼顧濕熱,標本同治。

:此方含重金屬成分,現代臨床須審慎評估其安全性與替代方案,然從古代文獻角度,可窺見其針對消渴「陰虛熱熾」病機的嚴峻治法。

傳統服藥法


水銀1兩(用鉛結為沙子),栝樓根1兩半,苦參1兩,牡蠣(煅,為粉)1兩,知母(焙)1兩,密陀僧1兩,鉛丹半兩。上為末,若陽人患,用未曾生長雌豬肚1枚,若陰人患,用雄豬肚1枚,貯藥在內,以線縫合,用索子十字系在一新磚上,不令走轉,又別用栝樓根半斤(細切),入在水中,一處同煮,自平旦煮至午時,取出候冷,細切肚子,及藥同搗為膏,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
每服5丸,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水銀、鉛丹等重金屬成分,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中毒,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銀寶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水銀1兩(用鉛結爲沙子),栝樓根1兩半,苦參1兩,牡蠣(煅,爲粉)1兩,知母(焙)1兩,密陀僧1兩,鉛丹半兩。 主治:消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