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葛散

野葛散

YE G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3%
腎經 13%
大腸經 9%
膀胱經 7%
脾經 6%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野葛散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1. 葛根性涼,能解表退熱: 野葛散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而葛根具有清熱解表功效,能有效緩解發熱、頭痛、口渴等症狀。
  2. 葛根能解肌通絡: 葛根具有舒筋活絡之效,可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

野葛散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其鎮靜安神、固表止汗的功效。

龍骨為動物骨骼化石,性涼,味甘鹹,入心、脾、腎經。其含有磷酸鈣等成分,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龍骨能固表止汗,對於盜汗、自汗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療效。

因此,野葛散中加入龍骨,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的鎮靜安神、固表止汗之效,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野葛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 野葛散主治風寒濕痹,而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祛風除濕之效,能與野葛、羌活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散寒除濕的效果。
  2. 助藥力: 乾薑味辛,能促進藥物吸收,使其他藥材的功效更易發揮,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效的傳遞,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野葛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調和營衛: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調和營衛之效。野葛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外感風寒、發熱惡寒等症,桂枝可助其溫解表邪,驅散寒邪,緩解寒邪束表之症。
  2. 協同解表,增強療效:野葛散中其他藥材,如葛根、柴胡等,也具有解表功效,桂枝加入其中,可協同這些藥材,增強解表散寒的功效,使藥物作用更強,療效更佳。

總而言之,桂枝在野葛散中起到溫經散寒、調和營衛,並協同其他藥材增強解表功效的作用,從而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等症。

野葛散中包含瓜蔞,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瓜蔞味苦寒,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促進濕邪排出。

野葛散常用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痄腮、乳癰等。瓜蔞作爲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強的清熱解毒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野葛散中加入王不留行,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疏通經絡,促進乳汁分泌: 王不留行性味甘辛,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催乳下乳之效。野葛散治療乳汁不通,乳房脹痛,王不留行可疏通乳腺經絡,促進乳汁分泌,緩解乳房脹痛。

二、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王不留行還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野葛散中加入王不留行,可輔助治療乳房腫痛,乳腺炎等病症。

總而言之,王不留行在野葛散中起到疏通經絡,促進乳汁分泌,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野葛散」主治「癰腫不能潰」,即癰瘡腫毒已成形,但遲遲不潰破,氣血壅滯、熱毒瘀結之證。此類癰腫多因熱毒熾盛,局部氣血受阻,腐肉難化,需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促其潰破為治。


2. 組成藥物分析

(1)藥物性味與傳統功效

  • 野葛皮(鉤吻):辛溫大毒,古籍載其「破積聚、消腫毒」,外用可散結攻毒,促使癰腫潰破。
  • 川大黃(生用):苦寒,瀉火解毒、活血化瘀,生用外敷清熱消腫力強。
  •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散結消腫,外用助破癰結。
  • 莽草:辛溫有毒,《本經》謂其「主風頭癰腫」,能散風毒、消腫止痛。
  • 川芒消:咸寒,清熱軟堅,滲透消腫,促膿液外洩。
  • 白蘞:苦辛微寒,清熱解毒、斂瘡生肌,助消癰而不過傷正。
  • 豬膽汁:苦寒,清熱解毒,作為賦形劑兼具滲透之效。

(2)配伍邏輯

  • 攻毒散結:野葛皮、莽草辛溫有毒,直折熱毒、攻散瘀結,為促癰潰之主藥。
  • 清熱瀉火:大黃、芒消寒涼瀉熱,化解熱毒壅滯,與辛溫藥相配,寒溫並用,防辛燥助火。
  • 化痰消腫:半夏助散結,白蘞斂瘡防過散,豬膽汁引藥滲透,共成「清—散—斂」之勢。

(3)治療原理

全方以外用直接作用於癰腫,通過:

  • 毒性藥攻潰:野葛皮、莽草刺激局部,促其破潰排膿。
  • 寒熱並行:辛溫散結與寒涼清熱並用,既防熱毒熾盛,又破氣血壅滯。
  • 軟堅透膿:芒消軟堅、豬膽汁滲透,助膿毒外泄。

3. 可能適用範圍

此方適用於陽證癰腫(紅腫熱痛、堅硬未潰),但因含大毒之品(野葛、莽草),須嚴格外用,避免內服或破皮處使用。其核心在「以毒攻毒」,針對頑固不潰之癰瘡,強行開泄。

(註:此分析僅依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實際應用需專業中醫師指導。)

傳統服藥法


野葛皮半兩(銼),川大黃半兩(生,銼),半夏半兩,莽草半兩,川芒消半兩,白蘞半兩。
上為細散。
以豬膽和如膏,攤於布上。敷腫處,乾即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另外,本方含有乾薑、桂枝等溫熱藥物,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陰虛火旺等情況下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野葛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野葛皮半兩(銼),川大黃半兩(生,銼),半夏半兩,莽草半兩,川芒消半兩,白蘞半兩。 主治:癰腫,疼痛不止。

野葛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野葛皮1分,龍骨2兩,乾薑半兩(炮裂,銼),桂心1兩,栝樓1兩(乾者),王不留行1兩。 主治:癰腫不能潰。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