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砂搽劑

硇砂搽劑

NAO SHA CHA J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2.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大腸經 15%
肝經 9%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硇砂搽劑中使用硇砂,乃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殺菌止癢: 硇砂為強效殺菌劑,可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生長,並能止癢消炎,有效治療皮膚感染、濕疹、癬症等。
  2. 燥濕止癢: 硇砂性寒燥烈,能燥濕止癢,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瘡瘍等伴有濕熱症狀者。

然而,硇砂毒性較強,需慎用,且需遵醫囑,不可自行使用。

硇砂搽劑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增強藥效: 蜂蜜具有潤燥、滑潤、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硇砂的燥烈之性,並幫助藥物滲透肌膚,更有效地發揮藥效。

2. 改善口感: 硇砂本身味道苦澀,加入蜂蜜可以改善其口感,使其更易於使用,並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總之,蜂蜜在硇砂搽劑中起到輔助作用,既能增強藥效,又能改善口感,使其成為藥方組成中的重要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硇砂搽劑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白癜風」,乃中醫皮膚疾患之一,其特徵為皮膚出現界限清晰之白色斑塊,古人認為多與風邪、氣血失和或經絡瘀滯相關。硇砂性烈,具「腐蝕、發泡、透皮」之性;蜂蜜甘緩潤澤,二者相合外搽,旨在「刺激局部氣血運行」,引藥透膚以逐風邪、破滯散結,或可促使色素再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硇砂(氯化銨)之作用

    • 硇砂味鹹苦辛,性溫有毒,傳統用於蝕瘡去腐。《本草綱目》言其「破積爛胎,去惡肉」,外用能刺激皮膚發赤、起泡,可能透過局部炎症反應,促進表皮更迭與氣血流通,或影響黑色素生成。
    • 現代觀之,氯化銨結晶體具滲透性,可能破壞角質層屏障,加速藥物滲透;其微弱腐蝕性可刺激皮膚微循環,或間接調節免疫反應。
  2. 蜂蜜之配伍意義

    • 蜂蜜甘平,能緩和硇砂峻烈之性,防止過度刺激致皮損,兼有潤膚黏合之效,使藥物附著於患處。
    • 其天然酵素與營養成分或輔助修復受損皮膚,形成保護層,延長藥效作用時間。

三、推論治療機轉
此方以「發泡療法」為核心,藉硇砂之刺激性引發局部充血、水皰,後續結痂脫落或可重啟色素沉積機制。蜂蜜調和後降低直接腐蝕風險,轉為「漸進式刺激」,或調節患處微環境以利色素細胞遷移。然古人未明「白癜風」之現代病理,其效可能限於局部斑塊之色素活化,對廣泛性病變或較難奏效。

四、現代審視與潛在機制
從藥理推測,氯化銨可能改變表皮pH值或角質細胞代謝,影響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合成關鍵);蜂蜜之抗氧化特性或減少自由基損傷,間接保護殘存色素細胞。然此類強刺激療法須考量個體差異,且傳統記載未詳述適用階段(如進展期或穩定期),有待進一步驗證。

傳統服藥法


硇砂10克,蜂蜜30克。
將硇砂研細過篩後,放入加熱溶化的蜂蜜內,邊加邊攪拌,調勻即成。
外搽。可使皮膚發赤、起泡及色素沈著。
硇砂即氯化銨結晶體,若無此藥,可用氯銨代替。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異色症

相同名稱方劑


硇砂搽劑,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硇砂10g,蜂蜜30g。 主治:白癜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