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榆白皮散中包含榆白皮,乃因其具有清熱利濕、止血生肌之效。榆白皮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能清泄肺熱,利濕止瀉,並可涼血止血。
方中以榆白皮為主藥,可針對因肺熱、濕熱所致的咳嗽、喘息、咯血、腹瀉、尿頻、尿痛等症狀,同時也能治療外傷出血、潰瘍不愈等。因此,榆白皮散中使用榆白皮,符合其藥性與功效,能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榆白皮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榆白皮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配伍,可減緩榆白皮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 調和藥性:甘草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榆白皮和其他藥物更好地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
此外,甘草還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在榆白皮散中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榆白皮散中加入冬葵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滑通便: 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榆白皮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擅長利水消腫。二者合用,可加強潤滑通便之效,有助於排除體內積聚的濕熱,減輕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
- 清熱解毒: 冬葵子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與榆白皮共同清熱解毒,消散因濕熱蘊結而引起的瘡瘍腫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榆白皮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産難竅道乾澀,脈澀者」,意指孕婦臨產時因產道乾澀、氣血運行不暢(脈澀)導致分娩困難。其病機关键在於陰液不足、濕熱鬱滯或氣血瘀阻,使胎兒難以順利娩出。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榆白皮(半兩)
- 性味歸經:甘、平,入大腸、膀胱經。
- 功效:古用以「滑利竅道」,其性黏滑,能潤燥通淋。產道乾澀時,可潤澤胞宮與下竅,緩解滯澀。現代藥理亦認為其含黏液質,有潤滑作用。
瞿麥(七錢半)
-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小腸經。
- 功效:清熱利濕、活血通經。產難若因濕熱瘀阻胞宮,瞿麥可通利下焦、破血絡瘀滯,助產道氣血通暢。與榆白皮相配,一潤一通,共解乾澀與瘀滯。
甘草(七錢半)
- 性味歸經:甘、平,通行十二經。
- 角色:調和藥性、緩急止痛。產時氣血緊張,甘草可緩解平滑肌痙攣,協同榆白皮之潤、瞿麥之通,降低產道阻力。
加減法之深意
- 血淋加蒲黄:若兼見尿血(血淋),為熱傷血絡,蒲黄活血止血、散瘀止痛,既能治標(止血),亦助瞿麥化瘀通滯。
全方配伍原理
此方以「滑潤通利」為核心:
- 潤燥:榆白皮直接滋潤竅道,改善乾澀。
- 清通:瞿麥清濕熱、破瘀滯,解決氣血壅塞。
- 調和:甘草居中協調,兼緩攣急。
三者合用,既針對「燥」與「瘀」之病機,又間接促進子宮收縮(瞿麥活血),符合古人「滑胎易產」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榆白皮半兩,瞿麥7錢半,甘草7錢半。
血淋,加蒲黃,熱湯服。
上為細末。
熱水調下半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榆白皮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榆白皮(銼)1兩,蘧麥1兩。 主治:小兒諸淋,水道中澀痛。
榆白皮散,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榆白皮3兩,當歸2兩,熟地黃4兩。 主治:妊娠忽暴下血,及胎燥不動搖。
榆白皮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六。 組成:榆白皮2兩,甘草2兩,葵子1兩。 主治:滑胎易生。主治:産難竅道乾澀,脈澀者。
榆白皮散,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榆白皮1兩,韭子1兩,滑石1兩,沉香2分,黃耆2分,黃橘皮2分,黃芩2分,甘草2分,瞿麥2兩。 主治:久挾風冷入脬中,小便肥濁如膏,或如稠泔成塊者。
榆白皮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榆白皮(銼)半兩,槐白皮(銼)半兩,赤小豆半兩,大麥面半兩,桑白皮(銼)半兩,川朴消半兩,皂莢(去黑皮,塗酥,炙微黃焦,去子)半兩。 主治:風熱腫毒,項生瘰癧。
榆白皮散,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通草12分,榆白皮6分,雞蘇6分,茯苓(赤者)6分,當歸1大合,葵子1大合,瞿麥4分,大黃6分,芍藥(赤者)6分,滑石3分,芒消12分,麥冬8分。 主治:五淋結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