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授甘露飲

秘授甘露飲

MI SHOU GAN LU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鑰》卷上

方劑配方組成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腎經 25%
肺經 25%
膀胱經 25%
心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祕授甘露飲是一個源自於古老中醫理論的方劑,其中包含人尿這一成分,這引發了許多人的好奇與討論。在中醫的傳統中,人尿被認為具有獨特的療效,尤其是在清熱解毒、利水通便等方面。尿液中含有多種代謝產物,這些成分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與人體健康、疾病治療密切相關。根據一些中醫經典文獻,人尿的使用可以幫助調和體內的陰陽,促進經絡的暢通。此外,人尿在古代曾被視為一種「平民藥」,其取得相對容易,且具有經濟實惠的特點。在特定的方劑中使用人尿,反映了古代醫生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與應用智慧。雖然現代醫學對於人尿的使用尚存爭議,但在古代中醫的背景下,祕授甘露飲的組合展示了對身體自身排泄物的獨特認知,並體現了中醫治療的多元化思維。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秘授甘露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真陰虧竭,火炎灼肺,虛損失血,內熱發爲咽瘡、喉癬」,其病機核心為:

  1. 真陰虧竭:腎陰不足,無法制陽,致虛火上炎。
  2. 火炎灼肺:虛火循經上灼肺金,耗傷津液,引發咽喉乾燥潰瘍。
  3. 虛損失血:陰虛內熱,迫血妄行,或久病耗血,形成血虛燥熱之證。
  4. 咽喉腐蝕:陰虛火旺日久,咽喉失養,潰爛成瘡癬(類似現代「慢性咽炎」、「喉結核」等病症)。

此方以「降陰火、滋真陰」為綱,針對陰虛火旺所致的上焦燥熱證,尤其側重咽喉局部病變。

二、組成與製法邏輯
全方僅用童便一味,然其製法極精,關鍵在於「升煉取露」:

  1. 童便性味與功效

    • 傳統認為童便(健康男童尿液)鹹寒,歸肺、腎經,具「降火滋陰、涼血散瘀」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滋陰降火,消瘀血,止吐衄」。
    • 現代研究顯示,童便含尿素、激素、免疫物質等,或具抗炎、調節代謝作用。
  2. 製法原理

    • 去穢存精:通過蒸餾(鉛笠冷凝)分離揮發性成分,棄其穢濁,取輕清之「露」,契合中藥「升者治上」之理,直達咽喉。
    • 五行相佐:鉛性寒沉,鹽泥封固,取其「金水相生」之勢,助童便降火之功。
    • 火候控制:文武火煉燒,避免過燥,保留寒潤之性。
  3. 服法設計

    • 早晚分服,用量謹慎(2鐘),既防寒涼傷胃,又持續降火。
    • 取童便時「去頭尾、擇無病者」,確保藥源純淨,符合古代對「人部藥材」的嚴苛要求。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滋陰降火:童便鹹寒直入腎經,清瀉相火,輔以蒸餾露質輕揚,上濟肺陰,形成「金水相生」之循環。
  2. 涼血止血:針對虛損失血,童便本具散瘀止血之能,煉後去其峻性,更宜虛火動血之證。
  3. 局部斂瘡:咽喉瘡癬因火毒腐蝕,取露清香開上,或含微量活性物質,促進黏膜修復。

此方體現「簡藥精製」思路,以單味藥多層次加工,化穢為寶,契合中醫「陰火宜降不宜折」的治療哲學。

傳統服藥法


童便。
降陰火。
取童便半酒罈,要壇口大者,先用鐵絲作四股絡子,懸飯碗一個於壇內,約離童便三寸許,再用鉛打成帽笠式,倒置壇口上,四圍用鹽泥封固,外加皮紙數層糊密,勿令泄氣,再用磚搭成爐式,將壇放上,用桑柴文武火煉燒一炷香,去火候溫,再將鉛笠輕輕取起,勿令泥灰落下,則壇中所懸碗內自有清香童便露一碗。
取出另傾茶碗內,與病者服下,每日早、晚共服2鐘。取童便,須擇無病無瘡癤者5-6人,每早烹好松蘿茶1大壺,令各童飲下,俟便出時,去頭去尾不用,取中間者,以壇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秘授甘露飲, 出處:《玉鑰》卷上。 組成:童便。 主治:降陰火。主治:真陰虧竭,火炎灼肺,虛損失血,內熱發爲咽瘡,喉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