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龍丸

椒龍丸

JIAO L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5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20%
膀胱經 13%
腎經 13%
肺經 10%
心經 10%
胃經 3%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龍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除濕的功效。椒龍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痺痛,而花椒的溫熱之性可以驅散寒邪,溫暖經絡,緩解痺痛。
  2. 行氣止痛: 花椒亦具行氣止痛之效,能疏通經絡,緩解因寒濕阻滯而引起的疼痛。椒龍丸中配伍其他行氣活血藥物,與花椒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痛作用。

椒龍丸中加入地龍,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通經活絡,祛風止痛:地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之效。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痙攣等症狀,地龍能有效疏通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地龍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一些因熱毒或外傷所致的炎症、腫痛,地龍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椒龍丸中加入地龍,既能通經活絡,祛風止痛,又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椒龍丸中加入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散寒,止痛止痙: 烏頭性溫熱,具有強烈的祛風散寒、止痛止痙功效。對於寒邪凝滯、經絡痺阻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痙攣等症狀,烏頭能有效驅散寒邪,舒筋活絡,起到止痛止痙的作用。
  2. 溫陽散寒,助陽益氣: 烏頭入腎經,可溫補腎陽,散寒止痛。對於陽虛寒凝、氣血虧虛所致的腰膝痠軟、畏寒肢冷等症狀,烏頭能溫補腎陽,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溫陽散寒、助陽益氣的效果。

椒龍丸方中使用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祛風止痛: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痛、解毒散結之效。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筋骨攣縮等症狀,全蠍可起到疏通經絡、止痛消腫的作用。

二、活血化瘀:全蠍還能活血化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全蠍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椒龍丸方中使用全蠍,是為了發揮其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以治療風寒濕痺、跌打損傷等病症。

椒龍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作用。椒龍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關節疼痛等症,防風能有效驅散風寒,緩解痺痛,改善肢體麻木。
  2. 止癢止痛: 防風亦能止癢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也具有一定療效。椒龍丸中加入防風,可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止癢止痛,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椒龍丸方中包含防己,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防己性味苦寒,善於祛風濕、利水消腫。方中以其配伍其他藥物,可協同消散痺痛、解除肢體麻木等症狀,達到治療風濕痹痛的目的。

其二,防己兼具解毒作用,可與其他藥物共同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對於風濕痹痛合併感染的情況,具有輔助治療作用,有助於促進疾病恢復。

椒龍丸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椒龍丸以治濕熱下注,導致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爲主,赤小豆可助其利水消腫,緩解水腫症狀。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清解濕熱,減輕熱毒對身體的損害。

綜上,赤小豆在椒龍丸中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輔助主藥更有效地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龍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專治「乾、濕腳氣」,為古代針對腳氣病(非現代俗稱之黴菌感染「香港腳」,而屬氣血滯痺、濕毒蘊結致下肢腫痛或萎弱之疾)的驗方。乾腳氣多見下肢枯燥、疼痛或攣急;濕腳氣則以下肢浮腫、沉重麻木為主。方中以辛溫通散、祛風除濕為核心,佐以蟲類藥搜剔經絡,符合傳統對腳氣「風濕夾毒」病機的辨治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川椒(炒出汗)

    • 主入脾腎經,辛熱力猛,能「開腠理、通血脈」(《本草綱目》),炒後減燥性而增溫通之效,助氣血運行以除腳氣痺痛。
  2. 草烏頭(生用去皮尖)

    • 生用毒性峻烈,取其大辛大熱「逐風濕、開痰氣」(《本草備要》),直攻深伏之寒濕痺痛,與川椒協力破陰凝。
  3. 防風、防己

    • 防風走表祛風,「除經絡中留濕」(《珍珠囊》);防己下行利水,「瀉下焦血分濕熱」(《本草求真》)。一升一降,調暢氣機以消腫。
  4. 地龍、全蠍

    • 地龍性寒下行,「通經絡、治腳疾」(《得配本草》),其寒可制烏頭、川椒之燥;全蠍「穿筋透骨」,熄風通絡。此二蟲藥為「風濕入絡」關鍵,增強搜邪效力。
  5. 赤小豆

    • 利水濕而解毒,合防己導濕下行,既防溫藥傷津,又助濕腳氣之腫消。

配伍特點

  • 辛熱攻邪為主:川椒、草烏為君,迅掃寒濕痺阻。
  • 蟲藥透絡為輔:地龍、全蠍深入經隧,解決病程纏綿之「痼結」。
  • 升降並用:防風升散風邪,防己、赤小豆降泄水濕,符合「腳氣當通泄」之旨。
  • 佐製有道:赤小豆緩衝溫燥,地龍微寒反佐,使峻藥不偏頗。

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針對「風寒濕毒壅滯下肢經絡」之證,通過溫通、搜剔、利濕三法並行:

  1. 開泄腠理:辛熱藥鼓舞陽氣,驅散表里寒濕。
  2. 通絡止痛:蟲藥攻襲經絡久痺,改善氣血不通之痛。
  3. 導濕外出:利水藥使濕邪從下滲,標本兼顧。

丸劑設計與服法用意

  • 冷酒送服:酒行藥勢,冷服防辛熱上衝。
  • 睡前服藥:趁陽氣入陰時導藥力達下肢。
  • 晨服荊芥茶:荊芥輕宣餘邪,茶清解以防溫藥助熱。

此方體現「峻藥緩攻」思維,適用於體實邪盛之腳氣重症,然組方兇悍,須精準辨證為寒濕閉阻者方可投之。

傳統服藥法


川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地龍(去土)、草烏頭(大者,生,去皮尖)、全蠍(去毒)、防風(去蘆)、防己、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新汲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20丸,冷酒1盞送下,睡前服;再睡至天明,吃荊芥、臘茶1盞。如初患半年,只1服效,如患1-2年者,2服取效,患3年者,5-7服可取其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椒龍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川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地龍(去土)、草烏頭(大者,生,去皮尖)、全蠍(去毒)、防風(去蘆)、防己、赤小豆各等分。 主治:乾、濕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