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牛散
QING NI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牛散的組成中,確實包含「蝸牛」。其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蝸牛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黏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醣、酶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有效治療熱毒瘡瘍、癰疽等症。
- 活血化瘀:蝸牛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青牛散中加入蝸牛,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特性,以達到治療目的。
青牛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青黛源自於蓼藍的葉子經加工製成,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其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減少熱毒對人體的傷害。而其涼血消腫的功效,則能有效緩解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
因此,青黛在青牛散中,能夠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熱毒症。
青牛散中包含麝香,主要源於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
麝香性辛溫,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通經絡之功效。對於青牛散所治之頭風頭痛、眩暈昏迷等症,麝香能開竅醒神,改善神志不清、頭昏眼花等症狀;同時,麝香亦能活血止痛,緩解頭部疼痛及其他伴隨的疼痛。此外,麝香還能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頭部供血,進一步緩解頭風頭痛症狀。因此,青牛散中加入麝香,可謂藥到病除,效果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青牛散」主治「小兒走馬牙疳,齒齦潰爛」,屬中醫急重口腔病症。「走馬牙疳」之名,喻其病情兇猛如奔馬,多因熱毒熾盛或氣血兩燔,侵襲齒齦,造成急速潰爛、腐敗流膿。古代醫家認為此症與胃火熾盛、濕熱上攻或疳積化熱相關,需清熱解毒、斂瘡生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蝸牛(燒存性):
- 蝸牛性寒,傳統用於清熱消腫。「燒存性」後,寒性減緩,轉為收斂止血、祛腐生肌,針對齒齦潰爛之腐肉膿血,能斂瘡並促進癒合。
- 燒製後可能含碳酸鈣等成分,具吸附作用,助於瘡面乾燥。
青黛: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為治療口腔熱毒要藥。其色青入肝,能瀉肝胃實火,抑制熱毒上攻所致之紅腫潰爛。
- 現代研究顯示,青黛含靛玉紅等成分,具抗菌抗炎效果,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麝香(一字):
- 辛香走竄,能通絡散結、活血消腫,助藥力透達患處。其開竅特性可引諸藥直達病所,加速解毒消腫。
- 微量配伍(一字)避免過辛耗氣,專注於局部藥效引導。
《普濟方》加黃柏一錢的意義:
黃柏苦寒,清下焦濕熱,尤擅瀉腎火。增此藥後,方劑強化了清熱燥濕之效,適用於熱毒夾濕、腐爛流滋明顯者,符合「走馬牙疳」濕熱腐蝕之病機。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解毒」為核心,輔以「斂瘡生肌」與「引藥透達」。蝸牛燒後收斂、青黛涼血瀉火、麝香活血開竅,三者協同針對熱毒腐肉、氣血壅滯之病機。外敷局部直接作用,使藥力集中於潰爛處,迅速控制感染並促進黏膜修復。若加黃柏,則進一步強化清熱燥濕之力,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蝸牛1枚(大者,燒存性),青黛半錢,麝香1字(別研)。
上為細末。
先以鹽水洗患處,搵乾,用藥少許敷之。
《普濟方》引《傅氏家藏方》有黃柏一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青牛散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青牛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 青牛散服用後,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牛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組成:蝸牛1枚(大者,燒存性),青黛半錢,麝香1字(别研)。 主治:小兒走馬牙疳,齒齦潰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