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管內消丸

漏管內消丸

LOU GUAN NEI XI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肺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2%
小腸經 8%
胃經 8%
肝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3%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漏管內消丸中加入象皮,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消腫: 象皮性味甘淡,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淋止痛的功效。對於漏管所致的尿路感染、水腫等症狀,象皮能有效地排出體內多餘水分,緩解腫脹。
  2. 清熱解毒: 象皮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夠抑制細菌生長,緩解炎症,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進一步改善漏管病症。

因此,象皮在漏管內消丸方劑中,發揮了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漏管病症。

漏管內消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漏管內消丸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猛的藥材,甘草可以減輕其對腸胃的刺激,提高患者的服藥舒適度。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提高藥物的療效。同時,甘草也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漏管內消丸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之功效。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利水作用較強,能有效排出體內多餘水分,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水腫現象。對於漏管所導致的局部水腫,赤小豆能有效消腫,緩解患者的痛苦。

此外,赤小豆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清除體內的熱毒,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輔助治療漏管。

漏管內消丸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止痛: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漏管症多因濕熱瘀阻,導致血脈不通,引起疼痛,赤芍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緩解疼痛,改善漏管症的症狀。
  2. 疏肝理氣:赤芍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疼痛。漏管症患者常伴有肝氣鬱結,赤芍能疏肝理氣,調節氣血運行,從而緩解漏管症的疼痛。

漏管內消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女性的某些疾病,其組成中包含象牙,這是由於象牙在中醫中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象牙性寒,有清熱解毒、安神鎮靜的功效。它可以幫助消除體內的熱邪,對於因熱邪引起的病症,如婦女月經不調、陰道炎等,具有一定的療效。此外,象牙中的某些成分能夠舒緩疼痛,減少焦躁情緒,有助於病人的心理健康。傳統上,象牙也被認為能夠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協同發揮作用。在製作漏管內消丸時,象牙的搭配能夠改善整體方劑的針對性和全面性,增強其針對婦女特有的生理特徵,以及疾病所帶來的不適感。因此,將象牙納入方劑中,既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也是對傳統中醫理論的尊重與延續,凸顯出中醫藥治療的綜合性與辨證施治的重要性。

漏管內消丸方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利濕: 文蛤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漏管內消丸主治濕熱下注,導致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等症狀,文蛤可清解濕熱,利尿通淋,幫助緩解這些症狀。
  2. 軟堅散結: 文蛤還能軟堅散結,對於因濕熱凝滯引起的尿路結石,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文蛤在漏管內消丸中起到清熱利濕、軟堅散結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尿路感染等疾病。

漏管內消丸中添加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細菌感染,對於漏管引起的發炎、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 涼血消腫: 金銀花亦有涼血消腫之效,可減輕漏管部位的紅腫疼痛,促進組織修復,加速癒合。

總之,金銀花在漏管內消丸中的作用,是通過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來達到治療漏管的目的,輔助其他藥材發揮藥效,改善患者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漏管內消丸」主治「癰疽發背,瘡痔成漏」,此類病症屬於中醫外科範疇,指癰疽瘡瘍久潰不癒,形成瘻管(漏管)的狀態。古代醫家認為,此類頑疾多因氣血虧虛、熱毒蘊結,或濕濁瘀血阻滯經絡,導致瘡口難以收斂。方劑命名「內消」強調其能促進瘻管內部消散,避免外科手術。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活血消腫、斂瘡生肌、清熱解毒」為核心,藥物配伍層次清晰:

  1. 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 刺蝟皮(炙):性平,傳統用於止血化瘀,尤擅治療痔漏瘻管。
    • 赤芍(炒)炙甲片:活血涼血,消腫止痛,針對熱毒瘀阻。
    • 小赤豆:利水消腫,助排出瘡毒濕濁。
  2. 斂瘡生肌、修復組織

    • 真象皮象牙屑:珍稀藥材,古代外科常用以生肌斂瘡,尤適合久潰瘡口。
    • 黃明膠(蛤粉炒):滋陰止血,促進組織修復。
    • 松花(焙):松花粉外用收斂,內服助瘡口癒合。
  3. 清熱解毒、透邪外達

    • 銀花(炒):清解殘餘熱毒,防止瘡毒復發。
    • 甘草節(鱉血拌炒):增強解毒功效,鱉血滋陰涼血,助清虛熱。
  4. 輔助調和

    • 米仁(薏苡仁)糊丸:健脾滲濕,兼顧後天脾胃運化,助藥力吸收。

綜合治療思路

此方融合「消、托、補」三法:

  • :以活血解毒藥物化解瘻管內瘀熱。
  • :象皮、象牙屑等「托毒生肌」,促使腐敗組織排出。
  • :黃明膠、甘草節等滋養氣血,奠定癒後基礎。

全方側重「標本兼治」,既清熱毒、化瘀血以治標,又生肌斂瘡以固本,契合中醫外科「祛腐生新」的核心理念。

傳統服藥法


刺蝟皮(炙)5錢,真象皮5錢,甘草節(鱉血拌,炒燥)1兩,小赤豆(曬)2兩,赤芍(炒)1兩,松花(焙)1兩,炙甲片2錢,象牙屑(曬)2兩,黃明膠(蛤粉炒)2兩,銀花(炒)7錢。
上為細末,以米仁磨粉,水煎漿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錢半,滾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漏管內消丸,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二。 組成:刺猬皮(炙)5錢,真象皮5錢,甘草節(鱉血拌,炒燥)1兩,小赤豆(曬)2兩,赤芍(炒)1兩,松花(焙)1兩,炙甲片2錢,象牙屑(曬)2兩,黃明膠(蛤粉炒)2兩,銀花(炒)7錢。 主治:癰疽發背,瘡痔成漏。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