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飲

三聖飲

SAN SHENG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肺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8%
腎經 9%
大腸經 9%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聖飲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三聖飲常用於治療脾胃濕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泄瀉等症,蒼朮能有效祛除脾胃濕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上述症狀。
  2. 升陽止瀉:蒼朮還具有升陽止瀉的功效。三聖飲中常配伍其他具有健脾止瀉作用的藥材,蒼朮能幫助脾氣上升,固攝脾陽,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三聖飲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化痰: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肺、脾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痰濕阻滯肺氣導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半夏、茯苓等共同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2. 理氣解鬱:枳殼還有理氣解鬱的作用,能疏肝解鬱,緩解胸悶、脅痛等症狀。三聖飲中常與柴胡、香附等藥物配合,共同起到理氣解鬱的作用,以達到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胃脘脹滿等症狀。

總之,枳殼在三聖飲中既能化痰止咳,又能理氣解鬱,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效果。

三聖飲方劑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肺熱、降胃火、滋陰潤燥的作用。三聖飲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便祕等症。

知母的清熱瀉火之功,可以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咽痛等症狀。其滋陰降火的作用,則可以改善口乾舌燥、便祕等陰虛火旺的表現。因此,知母的加入,可以有效地發揮三聖飲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整體功效,使其更加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三聖飲」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瘧疾」且伴有「胸膈飽悶、口渴、熱多寒少」之證,屬濕熱鬱阻型瘧疾。瘧疾為外感瘧邪,伏於半表半里,正邪相爭而發寒熱。此處「熱多寒少」提示熱邪偏盛,痰濕內阻中焦,故見胸膈悶脹;熱傷津液則口渴。方藥組合以燥濕清熱、行氣解鬱為核心,兼顧化濁透邪。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蒼朮(3錢)

    • 作用:辛溫燥烈,主入脾胃,能「燥濕健脾,辟穢化濁」。
    • 方解:瘧疾多夾濕濁,蒼朮既可健脾杜絕生濕之源,又可芳香化濁以解瘧邪穢氣。其性溫能散,助氣機宣通,緩解胸膈痞滿。
  2. 枳殼(3錢)

    • 作用:苦辛微寒,長於「行氣寬中,破滯消痞」。
    • 方解:針對胸膈飽悶,枳殼降肺胃之氣,開鬱結而通痞塞;其微寒之性兼能緩和蒼朮溫燥,協調寒熱。氣行則濕化,痰濁自消,瘧邪無依附之所。
  3. 知母(3錢)

    • 作用:苦甘寒,善「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 方解:治熱多寒少、口渴,知母清肺胃之熱,滋陰生津以解燥渴。其寒性與蒼朮之溫相制,共成「燥濕不助熱,清熱不礙濕」之配伍。

整體方義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燥濕行氣為本,清熱生津為標」,適用於瘧疾夾濕熱鬱滯之證:

  • 蒼朮+枳殼:一燥濕一理氣,化解中焦濕濁氣滯,針對「飽悶」主症。
  • 蒼朮+知母:一溫一寒,調和陰陽,既避瘧邪遇寒深伏,又防溫燥助熱傷津。
  • 枳殼+知母:行氣助津液上承,清熱不凝滯氣機,共解「口渴熱多」。

推測增效機制
借蒼朮之辛散透表,可能助瘧邪外達;知母清裡熱以截瘧邪內傳;枳殼調暢少陽樞機(半表半里),契合瘧疾病位。三者協同,達成「化濕、開鬱、清熱」之效,使氣機通、濕熱除、瘧自止。

傳統服藥法


蒼朮3錢,枳殼3錢,知母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聖飲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乾口渴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三聖飲,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二。 組成:大黃汁、紫草汁、冬瓜汁。 主治:食蟹中毒。

三聖飲, 出處:《赤水玄珠》卷八。 組成:蒼朮3錢,枳殼3錢,知母3錢。 主治:瘧疾,胸膈飽悶,口渴,熱多寒少。

三聖飲,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五引肖行之方。 組成:桔梗(用百合子根煮一伏時)、甘草、貝母(薑汁炒)各等分。 主治:痰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