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托外消散

NEI TUO WAI X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1%
肺經 16%
腎經 13%
脾經 8%
大腸經 5%
小腸經 5%
胃經 4%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6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內托外消散]的組成中包含水銀,主要是因為水銀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水銀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在[內托外消散]中,水銀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快速緩解由毒素引起的皮膚問題。然而,由於水銀具有極高的毒性,使用時必須特別謹慎,以避免引發嚴重的副作用。

內託外消散方中加入孩兒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孩兒茶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可針對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病症,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2. 疏散風熱,涼血止血:孩兒茶還兼具疏散風熱、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發熱、咽痛、咳嗽等症狀,孩兒茶能有效清熱解表,緩解症狀。同時,其涼血止血的功效也能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狀況。

綜合以上,孩兒茶在內託外消散方中,能有效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散風熱、涼血止血的作用,起到治療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病症的效果。

內託外消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寒,味辛,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癰腫、疔瘡、無名腫毒等症狀,冰片能清熱解毒,消散腫毒,緩解疼痛。

二、通竅散結,促進排膿: 冰片具有芳香開竅、通經活絡之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產物排出,有利於膿液排出,縮短病程。

因此,內託外消散中加入冰片,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通竅散結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達到內託外消的效果。

內託外消散中包含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癰腫瘡瘍等症。內託外消散主治癰疽、疔瘡、乳癰等症,輕粉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瘡瘍的消退。
  2. 引藥下行,內託外消: 輕粉性重,可引藥下行,直達病所,並可促進瘡瘍的排膿,達到內託外消的效果。內託外消散中其他藥物如金銀花、蒲公英等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輕粉的加入可引導藥力下行,使藥效更顯著。

內託外消散方劑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開竅透骨: 麝香性溫,氣味辛香濃烈,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可穿透肌膚,直達病竈,散瘀消腫,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

二、引藥入內: 麝香氣味強烈,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肌膚,發揮藥效,同時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將藥力引導至患處,集中治療,提升療效。

內託外消散中含有硼砂,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硼砂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疔瘡、乳癰等症。
  2. 外敷消腫:硼砂外敷可消散腫毒,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內託外消散為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及用法需遵照醫師指示,不可自行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內託外消散」主治功效分析

《洞天奧旨》中記載的「內託外消散」,專治肉瘤、血瘤、粉瘤,並強調此等病症多因濕熱內蘊所致。此方劑由水銀、孩兒茶、冰片、輕粉、麝香、硼砂等多味藥材組成,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方中水銀孩兒茶冰片輕粉硼砂均具清熱解毒之效。肉瘤、血瘤、粉瘤的形成,在中醫觀點中,與濕熱毒邪積聚體表有關。這些藥材能清泄體內濕熱,消除局部炎症,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其中水銀、孩兒茶、硼砂更具有解毒之功,能針對病竈,拔除邪毒。

2. 活血化瘀、散結止痛:

麝香為本方活血化瘀之要藥。瘤體形成多有瘀血阻滯,氣機不暢,麝香辛香走竄,能開通經絡,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散結止痛。結合其他清熱解毒之藥,能加速病理產物的代謝吸收。

3. 收斂止血:

輕粉亦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對於潰破的病竈具有一定的修復作用。同時,其消炎解毒之功也能幫助加速病變處的癒合。

方劑綜效:

綜合來看,「內託外消散」的組方思路,是針對濕熱蘊結、瘀血阻滯的病理機制而設。諸藥合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收斂止血,多管齊下,共同作用於病竈,使瘤體消散。

「內託外消」的含義:

方劑名為「內託外消」,其中「外消」指的是方劑以外敷的方式,直接作用於病竈,使其逐漸消散。「內託」則是指在使用外敷藥物後,可再輔以內服湯劑,內外合治,以達到「託」的作用,使體內正氣得以扶助,邪氣得以清除,從根本上斷絕病根。

配合湯劑的意義:

古文強調在使用外敷藥後,還需服用以人參、白朮、茯苓等組成的湯劑。此湯劑主要作用在於健脾益氣,祛濕化痰。 這是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虛弱容易導致濕邪內生。因此,在消除瘤體後,需要進一步調理脾胃,扶正祛邪,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瘤體復發。

結論:

「內託外消散」針對肉瘤、血瘤、粉瘤等病症,以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其治療思路,不單純針對病竈,更著眼於病因,內外兼治,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治療理念。

傳統服藥法


水銀1兩,兒茶2兩(共研至無星為度),冰片1錢,輕粉3錢,麝香5分,硼砂5分。
上藥研至不見水銀始可用。以此藥敷於瘤處。肉瘤、粉瘤俱化為水,約三日必消盡,然後再服湯藥,用人參2錢、白朮3錢、茯苓3錢、陳皮5分、生甘草5分、柴胡8分、白芍3錢,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有出血傾向、體虛者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脂肪瘤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化膿性肉芽腫

相同名稱方劑


內托外消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一。 組成:水銀1兩,兒茶2兩(共研至無星爲度),冰片1錢,輕粉3錢,麝香5分,硼砂5分。 主治:肉瘤、血瘤、粉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