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消方

NEI XIAO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絳囊撮要》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胃經 12%
肝經 12%
心經 12%
膽經 12%
腎經 8%
小腸經 8%
膀胱經 8%
大腸經 8%
脾經 3%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方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能有效抑制體內濕熱,對因濕熱內蘊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如濕熱下注、濕熱蘊脾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內消方多用於治療濕熱內蘊,黃芩的清熱燥濕作用能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解毒消腫: 黃芩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能抑制炎症反應,緩解腫痛。內消方中,黃芩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幫助消散腫塊,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中藥方劑[內消方]的組成中包含苦參,主要是因為苦參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苦參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由內熱引起的症狀,如濕疹、黃疸等。在[內消方]中,苦參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效果,有助於緩解由內熱引起的問題。然而,由於苦參具有一定的燥性,使用時需注意避免引發過度燥熱的不適。

內消方中包含防己,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防己性寒,味苦,入膀胱、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內消方主治濕熱蘊結,水腫脹滿,腹痛,小便不利等症,防己可有效清除濕熱,利水消腫,減輕水腫及腹痛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防己與內消方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滑石等藥物共同作用,可加強清熱利濕、消腫解毒的效果。防己的利水作用可配合黃芩、梔子的清熱解毒作用,共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內消方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引起的腫痛、疔瘡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利水消腫: 天花粉亦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對於因濕熱內蘊或脾虛不運所致的水腫有顯著療效。

總而言之,天花粉在內消方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內消方中包含連翹,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連翹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散結消腫。內消方多用於治療熱毒壅滯之症,如癰疽、疔瘡、乳癰等,連翹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促進瘡瘍消散。
  2. 活血化瘀: 連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瘡瘍的癒合。內消方中的其他藥材,如當歸、赤芍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與連翹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內消方] 主治功效分析

我們可以對「內消方」的主治功效及其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1. 痔瘡初起

  • 《絳囊撮要》明確指出此方「治痔神效」,並詳述了組成及用法,即黃芩、苦參、防己、天花粉、連翹等量水煎服,主治「初起者,服即見功」。此處的內消方,是針對痔瘡初起時的腫痛、發炎等症狀,運用藥物的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等特性來達到治療目的。

2. 癰腫疔瘡及一切無名腫毒

  • 諸多醫書將內消方用於治療癰疽、瘡癤、發背等。如《瘍醫大全》提到華佗真君的消癰疽方、孫真人統治諸癰方,以及內消方,都使用了天花粉、金銀花、甘草、蒲公英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藥物,顯示內消方的概念廣泛應用於多種瘡瘍腫痛的治療。
  • 《經驗丹方匯編》中提到,癰疽之類疾病,可使用「內消方」達到敗毒、托裡的效果,說明內消方能幫助身體消散毒素、使腫瘍消退。
  • 《普濟本事方》也提到以生地黃膏搭配木香末來治療打撲傷損及一切癰腫未破,使其「內消」,說明內消方不僅能治療瘡瘍,亦可應用於跌打損傷造成的腫脹。
  • 《聖濟總錄》中提到,對於風熱毒氣引起的項下結核,以及欲作癰疽瘡癤等,可用「凝冰散」來消腫止痛,亦符合內消的概念。

3. 瘰?

  • 多部文獻均提到內消方可治瘰?,即頸部淋巴結核。《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的瘰?內消方,以紫背天葵、海藻、昆布等為主,側重於軟堅散結,與痔瘡的內消方有別。
  • 《聖濟總錄》亦有多個針對瘰?的內消方,如海藻酒浸方、蝸牛殼散、檞白皮煎劑等,顯示針對瘰?的治療,內消法是常用的治療途徑。
  • 《太平聖惠方》亦提到用海藻酒浸方、蜘蛛酥調敷等外用內消方式治療瘰?,又記載了多種內消灸法。
  • 《幼幼新書》中指出小兒瘰?是肝之積熱攻衝胸項所致,可見瘰?與肝熱相關,而內消方多具清熱解毒功效,可對應病機。

4. 其他腫痛

  • 《太平聖惠方》提到對於覺似發背,但只是熱腫的情況,可以將皂莢和栗子搗碎敷於腫處,使其內消。又提到有使用剪刀草搗汁內服外敷,以及理石水煮外塗的方法,以達到消腫的目的。
  • 《瘍醫大全》中記載的「濕痰流注奇方」和「濕痰內消方」,都說明「內消」概念不僅適用於一般瘡瘍,也可用於治療體內濕痰引起的腫痛。
  • 《醫學綱目》記載李北海的治療發背秘方,可見其使用麥面、酥油等清熱解毒,達到內消效果。

5. 內消病

  • 《醫心方》中提到內消病,指小便多於所飲且不渴的症狀,並認為其是由於熱所致。雖然此處的「內消」與前面所說的「消腫散結」概念略有不同,但都與「消除」體內不正常狀況有關,且以熱症為主。書中提出以枸杞枝葉、冬根、栝蔞根、石膏、黃連、甘草等藥物組成的方劑來治療此病。

綜合分析:

綜觀以上古籍文獻,「內消」的概念,不單指消除腫塊,更廣泛地指以各種方法使體內不正常的狀態(如:熱毒、濕痰、瘀血等)消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清熱解毒: 內消方中常見黃芩、連翹、金銀花、蒲公英、天花粉等藥物,這些藥材都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針對瘡瘍、癰腫等因熱毒引起的疾病有明顯效果。
  • 利濕消腫: 苦參、防己等藥材利水除濕,有助於消除體內濕邪,減輕腫脹。
  • 活血化瘀: 部分內消方中會使用當歸等活血化瘀的藥物,針對跌打損傷、瘀血腫痛有效。
  • 軟堅散結: 海藻、昆布等藥材常用於治療癭瘤、瘰?等結塊類疾病,有助於軟化腫塊,使其逐漸消散。
  • 疏散風邪: 部分內消方中也會搭配一些疏散風邪的藥材,以治療風邪引起的腫痛。
  • 綜合調理: 內消方并非單一的配方,而是根據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機,靈活運用具有上述功效的藥物,以達到「內消」的目的。
  • 辨證施治: 從各家醫書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對於同一種病症,各醫家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不同的治療方法,顯示「內消」概念下的中醫治療方法是靈活多變的,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總而言之,中藥方劑 [內消方] 並非單一固定的處方,而是一類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功效的方劑總稱,其應用範圍廣泛,凡屬體內有熱、濕、痰、瘀等邪氣導致的腫痛、結塊等疾病,皆可考慮使用內消法進行治療。在臨床應用上,仍須根據具體病情和病機選擇合適的內消方,方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枸橘1個、川楝、秦艽、陳皮、瓜蔞、赤芍、甘草、防風、澤瀉。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海藻1斤。 主治:瘰癧,腫結。

內消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小麥(淘淨)。 主治:風熱毒氣,結成瘰癧。

內消方,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黃芩5錢,苦參6錢,防己5錢,天花粉5錢,連翹5錢。 主治:痔初起。

內消方, 出處:《瘍醫大全》卷七。 組成:金銀花4兩,甘草2兩,蒲公英1兩,元參5錢,當歸1兩。 主治:癰疽腫瘍。

內消方, 出處:《外科集腋》卷四。 組成:枸橘1個、川楝、秦艽、陳皮、瓜蔞、赤芍、甘草、防風、澤瀉。 主治:囊癰。

內消方,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組成:生鐵2兩(或用舊鍋邊亦可),南星6錢(生研)。 主治:一切紅、白癰疽漫腫無頭,堅硬不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