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拈散

手拈散

SHOU NI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八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肝經 23%
心經 15%
胃經 15%
腎經 7%
肺經 7%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手拈散方中加入草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手拈散治療寒邪凝滯,脘腹冷痛、氣滯不通等症,草果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助藥力,增效力: 草果辛香,能助藥力,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手拈散中其他藥物如乾薑、吳茱萸等,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草果能增強這些藥物的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手拈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止痛: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手拈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延胡索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2. 疏肝解鬱:延胡索還具有疏肝解鬱之功效。手拈散中常配伍其他疏肝理氣的藥材,如柴胡、香附等,延胡索可增強其疏肝解鬱的效果,有助於緩解疼痛。

手拈散方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五靈脂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手拈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五靈脂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祛風止痛: 五靈脂亦具祛風止痛之效。手拈散中常與其他祛風止痛藥物配伍,如川芎、羌活等,共同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更佳的止痛效果。

五靈脂的加入,使得手拈散在活血化瘀、祛風止痛方面更具功效,更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手拈散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其活血止痛的功效。沒藥性溫,味苦,入肝、腎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

此外,手拈散方劑多用於治療外傷,而沒藥的收斂生肌功效也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因此,手拈散中加入沒藥,可發揮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生肌收斂的多重功效,有助於傷患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手拈散的主治為「心胃氣痛」與「脾痛」,此二症皆屬中醫「氣滯血瘀」所致之痛證。

  1. 心胃氣痛:指心窩或胃脘部脹悶刺痛,多因情志不暢、寒邪凝滯或飲食積滯,導致氣機阻滯、瘀血內停。
  2. 脾痛:此處「脾」非單指解剖學脾臟,而泛指中焦脾土功能失調,症見脘腹疼痛、脹滿拒按,或牽連脅肋,與氣血運行不暢相關。

古代醫家強調此方「行氣活血、化瘀止痛」,針對痛證偏實者(病程短、痛處固定、按之加劇),尤適用於寒凝或痰瘀交阻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七味藥可分為三組,協同發揮「行氣—活血—化瘀」功效:

1. 行氣止痛組

  • 玄胡索:辛散溫通,專攻氣滯血瘀之痛,《本草綱目》謂其「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
  • 沈香:辛香溫降,善調中焦氣機,化解寒凝氣逆之脹痛。
  • 草果:燥濕溫中,破除脾胃寒濕鬱滯,兼能消食積。

協同作用:此組藥疏通氣機,解除寒濕或氣鬱導致的脘腹脹悶,為治標之主力。

2. 活血化瘀組

  • 五靈脂:苦甘溫,直入血分,散瘀止痛,為治心腹血瘀之要藥。
  • 乳香、沒藥:二者相須為用,活血散瘀、伸筋定痛,尤擅治療氣血凝滯之頑痛。

協同作用:三藥合力化解血脈瘀阻,改善刺痛拒按之症,與行氣藥共奏「氣血雙調」之效。

3. 破結消積組

  • 阿魏:辛烈走竄,善消積破癥,《本草備要》載其「散痞殺蟲,除傳屍、闢瘟瘴」,此處用於攻逐痰瘀互結之頑固痛證。

全方核心
以「氣滯—血瘀—痰積」為病機框架,通過行氣藥解除氣機窒塞,活血藥疏通經絡瘀阻,佐以阿魏破除凝聚之邪。酒調送服,取其辛溫助推藥力,增強散寒活血之效。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1. 寒證傾向:全方多溫性藥物(草果、沈香、五靈脂等),推測適用於偏寒性痛證,若見舌淡紫、苔白膩、脈沉弦者尤宜。
  2. 痰瘀互結證:阿魏與草果的搭配,暗示可能兼夾痰濕或積滯,如現代所述「胃炎」「潰瘍」伴黏液分泌過多或黏膜增生者。
  3. 急症止痛:散劑劑型便於速效,符合古人「急則治標」思路,可能用於急性發作之胃痙攣或膽絞痛。

此方體現「通則不痛」原則,透過氣血同治、溫通並舉,破解中焦滯鬱之痛,然需辨證屬實證方可投予。

傳統服藥法


草果5錢,玄胡索5錢,五靈脂5錢,乳香5錢,沒藥5錢,沈香5錢,阿魏5錢。
上為末。
每服2錢,煮酒調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手拈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人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大蘿蔔。 主治:打撲磕傷,血聚皮不散。

手拈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五。 組成:草果、玄胡索、五靈脂、沒藥、乳香各等分。 主治:心脾氣痛。

手拈散, 出處:《百一》卷八。 組成:草果、玄胡索、五靈脂、沒藥各等分。 主治:順氣寬胸,消脹定痛。主治:心胃氣痛,脾痛。

手拈散,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草果5錢,玄胡索5錢,五靈脂5錢,乳香5錢,沒藥5錢,沉香5錢,阿魏5錢。 主治:心腹、腰脅、兩肋疼痛,並瘀血凝滯。

手拈散,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枳殼1錢1分,延胡索1錢1分,小茴香1錢1分,白芍藥1錢,乳香1錢,沒藥1錢,甘草6分。 主治:産後七情所傷而致諸氣不和,忽然心氣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