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生肌散

解毒生肌散

JIE DU SHENG J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脾經 25%
心經 18%
腎經 12%
膽經 6%
大腸經 6%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解毒生肌散]的組成中,包含[石灰],因為石灰具有強效的解毒和燥濕作用。石灰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由濕熱引起的病症有顯著改善效果。此外,石灰的燥濕作用有助於緩解由濕熱引起的腫脹和炎症,使得[解毒生肌散]在處理相關疾病時更加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解毒生肌散是一種用於治療瘡癤、膿腫等症狀的傳統中藥方劑。在該方劑的組成中,鉛丹為其中一味藥材,其使用歷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療效。鉛丹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鉛,這種物質外用時能夠起到殺菌、收斂的作用,對於促進傷口愈合和控制感染有積極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鉛丹含有鉛成分,若使用不當或過量內服,易導致鉛中毒,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因此,在現代醫學應用中,需嚴格控制其用量,並通常僅限於外用。此外,為了避免潛在的副作用,現代臨床治療已傾向於尋找更安全有效的替代品。儘管如此,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解毒生肌散中的鉛丹仍被視為一種必要的成分,用以增強方劑的解毒和促進傷口癒合的能力。

解毒生肌散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龍骨性寒,入心、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外傷感染、潰瘍化膿等症狀,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2. 收斂生肌: 龍骨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創口癒合,修復受損組織,避免感染擴散。同時,龍骨還能幫助止血,防止傷口繼續出血,加速創口癒合過程。

因此,解毒生肌散中加入龍骨,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外傷感染、潰瘍化膿等症狀的目的。

「解毒生肌散」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活血化瘀: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毒邪侵襲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瘀血阻滯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改善作用。
  2. 促進生肌,止痛止癢: 麝香具有促進組織再生、消腫止痛、止癢止癢的功效,能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和瘙癢,有效改善因毒邪侵襲引起的皮膚潰爛、紅腫、疼痛等症狀。

總之,麝香的加入,能提升「解毒生肌散」的療效,更好地達到解毒、生肌、止痛等目的。

解毒生肌散中包含密陀僧,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密陀僧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症,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收斂生肌: 密陀僧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避免感染。

因此,解毒生肌散中加入密陀僧,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功效,有利於治療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毒生肌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發背」,即背部癰疽瘡瘍之重症,屬中醫外科「疽證」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症見局部紅腫潰爛、久不生肌,甚則流膿惡臭。解毒生肌散以「解毒」與「生肌」為核心,既能清解熱毒、斂瘡祛腐,又可促進肌肉新生、加速瘡口癒合,適用於瘡瘍中期膿腐未盡而新肌未生之階段。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石灰(燒赤)
    性辛溫而燥,傳統用於「蝕惡肉、止血生肌」。經煅燒後(燒令赤),其燥性更強,能快速乾燥瘡面、殺蟲止癢,並促進壞死組織脱落,為祛腐要藥。

  • 黃丹(炒紫)
    即鉛丹,炒後減其毒性,增其收斂之性。外用具解毒拔毒、斂瘡生肌之效,與石灰協同可加速瘡面腐肉脱落,並抑制瘡毒擴散。

  • 密陀僧
    為氧化鉛礦物,性收澀,能燥濕殺蟲、消腫止血,輔助黃丹增強斂瘡解毒之力,尤適用於滲液較多之瘡面。

  • 龍骨
    味澀性平,外用可收斂瘡口、吸附膿液,兼能鎮靜安神(古謂「斂瘡口之魂」),防止瘡毒內攻。其礦物成分能形成保護膜,促進新肌生長。

  • 麝香
    辛香走竄,穿透力極強,能活血散結、開通經絡壅滯。少量用之可引諸藥透達病所,促進氣血流通,避免涼遏冰伏之弊,為「解毒生肌」之橋樑。

  • 椹子(疑為「桑椹」或「楮實」之誤錄):
    若為桑椹,則取其滋陰補血、生津潤燥之性,緩和諸藥燥烈,助養新生之肌;若為楮實,則利水消腫,助排膿毒。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礦物藥」為主體,配伍思路體現「祛腐-解毒-生肌」三層次:

  • 先攻邪:石灰、黃丹、密陀僧直接腐蝕壞死組織、拔毒外出,針對「腐肉不脫」之病理。
  • 再斂瘡:龍骨、密陀僧收濕斂瘡,減少滲液,防止毒邪蔓延。
  • 後生肌:麝香活血通絡,改善局部氣血循環;椹子滋養營血,為生肌提供物質基礎。

全方外用具「燥濕斂瘡、提毒生肌」之效,通過礦物藥的收斂殺菌與香藥的透達作用,形成「祛腐不傷正,生肌不留邪」的動態平衡,契合中醫外科「煨膿長肉」之理念。


總結

此方為古代外科實證用藥典範,針對「發背」膿腐與新肌交替之病理階段,以礦物藥峻烈之性攻邪,輔以香藥調動氣血,佐以滋潤藥緩和藥性,體現「霸道-王道」並用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石灰1分(多年故船上者佳,以淨器中燒令赤),黃丹1分(炒令紫色),龍骨1分,麝香1分,椹子1分,密陀僧1分。
上為細散。
每用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2.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3. 本品性味辛溫,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4. 服用本品期間,應避免飲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5. 服用本品期間,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生肌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石灰1分(多年故船上者佳,以淨器中燒令赤),黃丹1分(炒令紫色),龍骨1分,麝香1分,椹子1分,密陀僧1分。 主治: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