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骨丸
JIE G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骨丸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骨關節疾病及相關症狀。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因為雄黃具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尤其在解毒、消腫和鎮痛方面的效用受到中醫的重視。
首先,雄黃含有豐富的硫化物,能有效地清熱解毒,對於由於風濕、寒濕引起的骨痛或關節腫脹具有顯著的療效。此外,雄黃的抗菌和抗炎作用也有助於減輕與骨關節有關的炎症反應。它的化學成分能透過血液循環迅速到達病變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除滯留在關節處的毒素和廢物。
然而,由於雄黃含有砷元素,因此在使用時必須謹慎,避免過量,以免對身體產生毒副作用。總體而言,雄黃在解骨丸中的作用是為了增強其解毒和鎮痛的效果,使其更有效地改善骨關節疾病症狀。
解骨丸為一種傳統中醫藥方,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其配方中含有象牙這一味材料,這在現代看來具有爭議性且不被提倡使用。根據古籍記載,象牙在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及骨骼修復。然而,從現代保護野生動物與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看,採用象牙作為藥材已不再符合當今社會價值觀。事實上,現代中醫已經發展出許多替代品或修改配方來取代象牙等珍稀或瀕危物種成分,確保治療效果同時也兼顧生態保護。對於含象牙之類藥方,現代中醫學更傾向於探討其理論基礎,並尋求其他天然草本植物作為代替,以維護生物多樣性及可持續發展。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骨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箭镞不出」,即箭頭射入人體後難以取出,導致傷口久不癒或化膿。古代戰爭外傷常見此類狀況,解骨丸以局部外敷結合引導之法,促使異物(箭頭)排出,緩解瘀滯化腐之患。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雄黃(研)
- 性味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外用可消腫殺菌,防止傷口化膿,其辛烈之性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或可軟化周圍組織,助異物鬆動。
蜣螂(研)
- 蟲類藥,性味鹹寒,古籍載其「破瘀血」、「拔毒出箭」。
- 其效可能來自兩種機制:
- 物理性推動:蜣螂習性推糞成球,古人取其「推陳致新」之象,隱喻可推動滯留異物。
- 化學性腐蝕:蟲體分泌物或含酶類成分,助分解壞死組織,利箭頭脫離。
象牙末
- 甘寒無毒,傳統視為「解骨哽」專藥(如《本草綱目》載治魚骨鯁喉)。
- 可能利用其堅硬粉末的物理吸附性,與傷口分泌物結合後形成保護層,同時纖細顆粒或能滲入異物邊緣,減少摩擦阻力。
三、配伍與外用原理
- 蜜丸納瘡口:煉蜜為丸可緩釋藥效,黏附於傷口處,維持局部藥力滲透。
- 羊腎脂摩貼:羊脂性溫潤滑,既能潤澤組織(防乾裂疼痛),其黏滯性亦可能協助「黏拔」箭頭;「覺癢自出」反映藥效刺激,促使局部氣血活絡、異物移位。
四、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結合「解毒(雄黃)-破瘀(蜣螂)-解骨(象牙)」三重作用:
- 先控制感染(雄黃抑菌),避免傷口惡化。
- 次以蜣螂鬆動異物周邊瘀血與壞死組織。
- 象牙末直接作用於箭頭表面,輔助分離。
配合羊脂的物理性牽引,形成「軟化-鬆動-導出」的連續過程,體現古代「取象比類」與實證經驗的結合。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藥理推演,非現代醫學驗證結論。)
傳統服藥法
雄黃(研)、蜣螂(研)、象牙末各等分。
上為散,煉蜜為丸,如黍米大。
納瘡口內,復細嚼羊腎脂摩貼之,覺癢箭頭自出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解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雄黃(研)、蜣螂(研)、象牙末各等分。 主治:箭鏃不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