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正膏
WAI ZHE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外正膏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外傷、跌打損傷引起的腫痛、瘀血等症狀。此外,皁莢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毒素,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外正膏中加入皁莢,不僅能減輕外傷部位的疼痛和腫脹,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修復,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治療效果。
外正膏中包含木鱉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腫止痛: 木鱉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瘀血腫痛等症狀。外正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瘡瘍腫毒等,木鱉子的消腫止痛作用正好能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效果。
- 活血化瘀: 木鱉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淤血消散,有助於傷口癒合。外傷後常伴隨瘀血積聚,木鱉子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組織修復。
主治功效
外正膏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外正膏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鼠瘻。鼠瘻,古籍記載為一種皮膚病,症狀表現為皮下腫塊,形如鼠,無明顯頭尾,伴隨寒熱、脫皮等症狀,被認為是由於大鼠毒素侵入肌膚,其根源在胃部所致。 此病症的病理機制,從古籍記載中可推測為毒邪侵襲肌膚,導致局部組織腫脹、壞死,並伴隨全身性的炎症反應。
外正膏方劑的組成藥物中,皁角與木鱉子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皁角味苦辛,性寒,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殺蟲止癢;木鱉子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止痛止血。二者藥性相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以清除體內毒邪,消除局部腫脹。
《聖濟總錄》中將外正膏與其他治療鼠瘻的方劑,如鯪鯉甲散、犀角散並列記載,說明當時針對鼠瘻的治療方法並非單一,而是根據病情輕重及患者體質選擇不同的方劑。 鯪鯉甲散、犀角散等方劑也多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與外正膏的治療思路一致,佐以其他具有溫經散寒、殺蟲止痛功效的藥物,以達到全面治療的目的。
綜上所述,外正膏方劑以皁角和木鱉子為主要藥物,通過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針對鼠瘻所引起的局部腫脹、疼痛、感染等症狀進行治療。其治療原理在於清除毒邪,消除炎症,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癒鼠瘻的目的。 方劑中的藥物配伍,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疾病病機和藥物功效的深入理解,通過整體調理達到治療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醫學對鼠瘻的認識與古代有所不同,上述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及傳統中醫理論進行推測。
傳統服藥法
死貓兒骨1片(長3寸,酒和醋炙),皂莢(去皮子,醋炙)1梃,木鱉子(去殼,生用)2-7枚,重粉半錢匕(研)。
上為末。每服3錢匕,用米醋熬成膏。
敷之。如1兩日未效,即服2錢匕,用溫酒調下。服畢衣被蓋,出汗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外正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死貓兒骨1片(長3寸,酒和醋炙),皂莢(去皮子,醋炙)1梃,木鱉子(去殼,生用)2-7枚,重粉半錢匕(研)。 主治:鼠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