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湯

定風湯

DING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考》卷五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4%
胃經 21%
大腸經 12%
肝經 10%
三焦經 5%
脾經 5%
腎經 5%
小腸經 5%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三焦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定風湯中包含皁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痙: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痙的功效。定風湯主治肝風內動,筋脈拘急所致的各種痙攣病症,而皁莢能清熱祛風,平息肝陽,有助於緩解痙攣,恢復神志。
  2. 通經活絡:皁莢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能疏通經絡,解除筋脈拘急,配合其他藥材,更能增強定風湯的止痙效果,使患者更快恢復正常。

因此,皁莢在定風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有助於祛風止痙,更能通經活絡,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定風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平肝熄風: 石膏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作用。對於因熱邪上擾,肝陽亢盛所致的頭痛眩暈、神志不清、口渴煩躁、肢體抽搐等症狀,石膏能有效清熱瀉火,平息肝陽,達到止風止痙的效果。
  2. 配伍增效: 定風湯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黃、知母、黃芩等也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石膏與之配伍,清熱瀉火之力更強,協同作用,使療效更佳。

定風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平肝熄風: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功效。對於肝陽上亢、熱極生風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芒硝可清熱降火,平息肝風,起到治療作用。

2. 通腑泄熱,引藥下行:芒硝具有通便瀉下的作用,可通利大腸,排出體內積熱。在定風湯中,芒硝可輔助其他藥物通腑泄熱,引藥下行,使藥效更佳。

定風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疏散風邪: 荊芥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風邪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可起到良好的疏風散寒作用。
  2. 清熱解毒: 荊芥同時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因此,荊芥在定風湯中,既能疏散風邪,又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風寒感冒等病症,達到清熱解表、止痛止癢的效果。

定風湯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通鼻竅的功效。定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表、風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而蔥白可驅散風寒,使表邪得以宣散,達到治療目的。

2. 宣肺通竅: 蔥白辛溫通竅,可宣肺通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定風湯中 often 與其他宣肺通竅藥物如辛夷、蒼耳子等配合使用,以增強其通竅散寒之效。

因此,定風湯中加入蔥白,可增強其解表散寒、宣肺通竅之效,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風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定風湯主治「風熱牙疼,喜寒惡熱者」。此症特徵為牙痛伴隨風熱邪氣侵襲,表現為患處紅腫熱痛,遇冷緩解、遇熱加劇,或伴牙齦腫脹、口乾等熱象。方名「定風」意指平息風熱之邪,針對風熱上攻牙齦所致的疼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牙皂角(炙,去皮)

  • 性味功效:辛鹹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具祛痰開竅、散結消腫之效。
  • 方中作用:此方取其「散風消腫」之功,尤其炙後減其峻烈之性,更專注於通竅止痛。風熱牙痛多伴局部氣血壅滯,皂角能疏通經絡,緩解牙齦腫脹。

2. 白石膏

  • 性味功效:辛甘大寒,入肺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 方中作用:針對「喜寒惡熱」之熱象,石膏直接清泄胃火與陽明經熱(足陽明胃經循行於牙齦),為方中主藥,抑制熱邪上炎所致之牙痛。

3. 樸消(芒硝)

  • 性味功效:鹹苦寒,入胃、大腸經;瀉熱通便、軟堅散結。
  • 方中作用:助石膏清熱,並通過瀉下導熱下行,使上焦風熱從二便而解,符合「病在上取之下」的治法。

4. 荊芥

  • 性味功效:辛微溫,入肺肝經;祛風解表,宣透鬱熱。
  • 方中作用:風熱相搏,需透邪外出。荊芥輕揚辛散,能疏散頭面風邪,與石膏寒溫相配,避免過於寒涼遏邪。

5. 蔥白

  • 性味功效:辛溫,入肺胃經;發汗解表,通陽散寒。
  • 方中作用:此方用蔥白非為散寒,而是取其「通陽達竅」之性,助藥力直達病所(牙齦),同時調和寒涼藥性,防止冰伏邪氣。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與疏風並行:石膏、樸消清泄裏熱,荊芥、皂角疏散風邪,標本兼顧。
  • 上下分消:石膏清上焦熱,樸消導熱下行,形成「上清下瀉」之勢。
  • 局部與整體兼顧:蔥白、皂角直達牙齦局部,餘藥調理全身氣機,共奏消腫止痛之效。
  • 寒溫調和:全方以寒涼為主,佐以辛溫(荊芥、蔥白),避免涼遏邪氣,符合「火鬱發之」之理。

總治則:清瀉陽明胃熱,疏風透邪,通竅止痛,專治風熱上攻之牙痛。

傳統服藥法


牙皂角(炙)1寸(去皮),白石膏5錢,樸消1錢,荊芥1錢,蔥白3寸。
漱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有胃寒、脾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風湯, 出處:《醫方考》卷五。 組成:牙皂角(炙)1寸(去皮),白石膏5錢,朴消1錢,荊芥1錢,蔥白3寸。 主治:風熱牙疼,喜寒惡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